导火索最后爆发
至此,警方的调查告一段落,公众也没有对《世界新闻报》对皇室的不敬表示太大反感,但是其他媒体对窃听丑闻却“穷追不舍”。
2009年,英国《卫报》曝料称,不少明星和政界人士都有理由相信,自己遭到了窃听。面对这种指控,伦敦警察厅仍然拒绝扩大对古德曼案件的调查。
《卫报》紧随其后,又于当年7月21日报道称,《世界新闻报》搞窃听,受害者可能高达3000人。2010年,《卫报》继续报道称,一名叫马克思·克利福德的公共关系顾问从《世界新闻报》获得100万英镑,作为“封口费”。
随着舆论压力的增加,2011年1月,伦敦警察厅正式展开了名为“威廷行动”的调查。科尔森迫于压力,辞去了政府发言人一职。
整个事件就像潜藏的暗流,一点一点推进着。
2011年4月,因窃听女演员西耶娜·米勒手机一事东窗事发,《世界新闻报》副总编辑伊恩·艾德蒙被捕。
2011年6月底,工党议员汤姆·沃森告诉下议院,在米莉失踪四个月后,《世界新闻报》又窃听了两名10岁女孩的家人,这两个女孩在2002年8月4日被绑架撕票。
2011年7月4日,导火索终于爆发!英国《卫报》头条报道称,《世界新闻报》在2002年非法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电话,干扰警方破案。
《世界新闻报》对几个无辜女孩的所作所为,终于点燃了国民的怒火,也将自己引向了“死亡”的境地。
英国人人自危
米莉事件是压垮《世界新闻报》的最后一根稻草吗?恐怕不完全是。
美国《大西洋月刊》分析,以前英国人以娱乐的心态,阅读《世界新闻报》上的各种名人爆料,因此更容易原谅该报此前的“名人窃听”。而米莉事件改变了事情的性质,报纸的窃听行为极大地伤害了这个悲剧的家庭,缺乏对人性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这让英国人突然意识到,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攻击目标,所有的人都开始担心自己的隐私安全,一下子人心惶惶。
在英国生活了十几年的韩国人安妮卡用“害怕”来描述人们现在的心理。她说:“某些人可能会知道你不想公开的事情。以前我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自从这些丑闻被揭露后,会不自觉地担心,是不是有人也在监听我的手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