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前中)抵达印度新德里空军机场,印度外交秘书尼鲁帕玛·拉奥(前右)到机场迎接。当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抵达印度,出席第二轮印美战略对话。反恐是对话重要议题之一。新华社/法新
美刊:美国须治愈“外交臆想病”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7月25日文章】题:华盛顿的外交臆想病(作者凯托学会回总裁特德·卡彭特)
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美国在战略和财政上的战线拉得过长,而且这一问题已变得日益明显。在上述问题引发危机之前,美国领导人必须认真制定好内政外交的首要工作任务。
然而只要粗略地对柏林墙推倒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采取的行动加以审视,就足以发现这个国家明显不能,至少不会在重要利益、次要利益、边缘利益以及无关紧要的事件之间做出基本区分。“水门事件”后的20多年中,美军曾向数量异常众多的地区派兵,而出兵原因却令人费解。
那么该如何解释美国在巴拿马、科威特、索马里、海地、波黑、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以及如今在利比亚等不同地区参与的军事行动呢?虽然可以证明其中一些地方也许与美国有战略上的关联,但其他地区明显与美国无关。为上述军事行动做出如大杂烩般混乱的辩解同样表明了美国政策的不连贯性。此种趋势尤其使人担忧。冷战结束后的20年中,美国主动出兵进行军事干预的数量几乎是冷战时期40多年里的两倍。华盛顿已经在随意动用武力,令人深感不安。很清楚的是,我们把部队派往了过多的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过重的任务。
联邦政府每年高达1.5万亿美元的赤字使确定政策重点、砍掉非重点项目以及减少不重要的义务变得更加紧迫。一个每年把约7000亿美元——几乎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费用总和——用于军事开支的国家能够也需要削减开支。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抛弃认为外交现状若发生重大改变则意味着推行孤立主义,或是会在短期内导致全世界陷入混乱的思维定势。除非有人认为世界上没有其他与美国利益相互交织的强国,抑或那些国家都麻木不仁,即使维护所在地区稳定明显符合其自身安全利益也不采取相关维稳措施,否则美国永久性霸权一旦消失就会引起全球混乱局面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美国的盟国和附庸国免费搭乘其安全行动的顺风车并从中受益,是因为这样做对它们简单易行,而不是因为它们没有其他选择。举例来说,欧盟成员国肯定有能力处理周边地区有可能出现的任何安全问题。声称欧盟这一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实力都超过美国的实体无法解决巴尔干地区新出现的麻烦,是没有根据的。
制定更加谨慎、更具持续性的美国整体战略需要进行一系列变革。或许最重要的是,华盛顿必须治愈它的外交臆想病。美国现在所担心的国际形势发展问题都是那些正常、理性的大国所置之不理的。海地、缅甸、白俄罗斯和利比亚的局势无需也不应该是美国关注的重点。
而华盛顿已经变成了国际社会的好事者——一个借着微不足道的理由忙于插手他人事务的好事者。
美国领导人必须为决定某一不利情况的出现是否值得该国关注(而非采取军事行动)而设定一个切合实际的门槛。除恐怖主义阴谋和敌对势力出现等直接威胁外,只有出现了能够明显破坏国际体系稳定的情况,而且其他大国无法以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时,美国才应加以重视。曾为美国传统基金会工作的政策研究学者约翰·希伦用“超级大国不擦窗户”的观点做出了恰当的比喻。然而,遗憾的是,自从他在20世纪 90年代中期写下这句话后,美国已成为了全世界的“擦窗工”。(来源:新华国际)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