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危机导致全球股市惊魂,让有经验的投资者也感受到了市场的残酷之美。不过,在估值底部区域的大跌,往往是机会来临的前兆。我们认为,美债危机不足以引起股市崩盘,反而是新一轮入市机会来临的前兆。暴跌后的暴涨势必会到来,昨天市场绝地开始大反击,其实就是一次很好的预演。
考察近日市场变化后,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依然保持对中期行情的乐观,至少不像大多数人那么悲观。具体而言,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国际博弈的方向性。世界不再相信美国。在美债危机的冲击之下,全球股市经历了2008年年末以来最惨痛的下跌。外围暴跌,短期而言对国内股市更多是负面影响。当我们重新审视,会略带惊喜地发现,中长期而言这或许并非坏事。因为国际资金也会重新审视,他们看好新兴市场,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会。这一事件,是否正好会成为外资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的导火索呢?可能性是存在的。
二、看股指期货。股指期货往往是A股走势的先行指标,尽管上证指数已创出阶段性新低,但股指期货并未触及新低。相反,根据持仓数据分析,空头力量在逐步削弱,著名空头正在逐步增加多头持仓。
三、看影响市场的关键信息。中国版401K计划。据媒体报道,中国政府正积极研究"中国版401K"课题,推动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入市。
四、看盘面透露出的重要信号及大盘股走势。8月5日,上证指数受恐慌盘影响,留下一个大幅向下跳空缺口,不少个股大幅低开,羊群效应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在此可见一斑。但开盘不久,这种非理性行为逐步得到纠正,个股跌幅普遍收窄,甚至最后成功收红。
当天沪深两市较前一交易日均有所放量,这表明即使最恐慌的时候,A股的多头承接力量仍然不可小觑。这是关键时刻我们要关注的盘面信号。此外,一些对指数有重大影响的大盘股,也有利于我们看清后市。8月9日,市场绝地大反击,以万科为首的地产股的反攻动作,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激发效果。
五、看估值。A股市盈率处于历史底部区域。目前,A股的整体市盈率为16倍左右。对比历史数据,2005年6月沪指998点前后,A股的最低市盈率为18.37倍;2008年沪指1664点前后,最低市盈率为13.32倍。此外,历史上多次大牛市启动前夕的市盈率,也都在16倍左右。
六、看心理层面。羊群效应下的过度反应。美国突然被标普下调主权债务评级,投资者担心欧债和美债危机阻挡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从而造成经济的二次探底,全球股市和期货市场普遍重挫。但是,反观A股几天大跌时的盘面表现,午后均显示出震荡企稳迹象,业绩与行业景气的品种明显有资金的护盘,如地产、医药股、食品酿酒类股票。而8月8日韩国股市曾一度因为暴跌暂时停牌,但复牌后大幅反弹8%,最终收盘也不过下跌3%左右。
从心理层面分析,证券市场的羊群效应在此表现得十分明显,可以预期随后也将出现修复。可以想象,未来如果一旦稍有利好消息,比如欧美各国的救市政策,外围股市的超跌反弹,A股的多方力量也很可能会借机发起攻击。
七、看政策。在标普掀起降级风暴后,包括G7和G20在内的国际组织纷纷举行紧急会晤,力争找到力挽狂澜的对策。亚太各国包括中国在内是否会有跟进,还需观察。不过,可以预期的是,在政策的刺激下,欧美各国股市短期或将出现超跌反弹的走势。
另外,由于大宗商品的急速下跌,使得国内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大减,未来通胀的整体压力也由此得到极大缓解。退一步来说,目前利空政策出台的概率将极大减小,利多政策出台的概率则将极大增大。
八、看整体波动带来的信号。当下的行情经过前期一波三折的走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达到了三震的效果,第一次大的震荡为2009年8月,指数从3478点下探到2639点。第二次大的震荡为2010年4月15日股指期货推出后的大震荡行情,指数从3181点下挫至2319点。第三次大的震荡从2010年11月开始,指数从一路下挫震荡走低,指数从3186点下挫至现在的2500点。
市场恐慌情绪一浪高过一浪,然而当下是否为缴械之时?在这里摘美国投资家邓普顿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机会总在绝望中诞生,在质疑中成长,在希望中成熟,在疯狂中死亡。当下可以说正处于极度恐慌阶段,市场心理面已转向了大面积悲观之际,机会是否再次绝处逢生,不妨拭目以待。(中财网)
相关新闻
A股“外伤”虽暂难痊愈 “内力”或化解疼痛
国海证券今日借壳上市 A股第16家上市券商诞生
内忧外患 A股闷头暴跌难见底
当前A股市场不宜过分看空
“内忧外患”A股创新低 能否反弹需待数据公布
A股面临“内忧外患” 今日打响2600点保卫战
美股深陷泥淖 A股能否夹缝求生
美股引发黑色星期五 7月CPI决定A股走向
A股年薪超百万高管数量过千 马明哲年薪987万
A股特立独行或预示短线转强 跟着活跃主线走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