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国际新闻>

非洲难民的诉说与期盼 饥荒,希望永绝于耳的词汇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1-08-15 10:49

裴广江 摄

  海口网消息8月15日   在肯尼亚东部距离索马里边境约90公里的达达布附近,存在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难民营。索马里国内近20年的冲突,以及东非之角地区的粮食短缺甚至饥荒,使超过40万的难民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其中绝大部分为索马里人。他们虽然身居陋室,食不果腹,终日面对疾病和死亡威胁,但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更没有失去对未来的憧憬。

  行走在达达布附近几乎3年未见雨水的土地上,大风不时卷起阵阵黄沙,使人眼难睁路难辨。风沙过后,看到的是散落在热带灌木丛中的一顶顶帐篷,以及那些行动迟缓的难民,他们或背柴,或顶水,或搭屋,疲惫和辛酸写在脸上。在这里,几乎每接近一个人就会了解一段酸楚的故事,每走进一顶帐篷就会听到人们迫不及待的诉说。

  少妇萨玛家徒四壁

  “父亲去世了,我现在同母亲住在一起。”18岁的萨玛背着一岁零两个月的孩子对记者说。她的脸上仍透着稚嫩和清纯,但羞涩的眼神难掩生活的艰辛。

  萨玛的家原本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温馨的大家庭最多时有20多人。后因战乱,3名家庭成员去世,其中包括她的父亲。萨玛4岁那年,由于家中缺衣少食,生活无依无靠,她的母亲带着她,赶着几匹骆驼,走了将近一个月才来到达达布。

  为了生存,萨玛将能杀的牲畜都杀了,身边已经一无所有。她指着身边四面透风的窝棚对记者说,这就是她的“家”。这个“家”实际上是用几块破布和塑料缠绕在树枝上搭起来的,面积不到4平方米:家徒四壁,几块石头支起一口锅,地上铺着几块破布,还有两个用来盛水的破瓦罐和几个吃饭用的罐头盒。

  “因为来的难民多,联合国难民署发放的帐篷也有限,我只领到了一块篷布,剩下的材料都是自己找的,里面白天热如蒸笼,晚上四处透风,孩子和母亲的身体又不是很好。”萨玛说,如果下起雨来,这样的窝棚根本不管用。

  尽管如此,萨玛还是满意在达达布的生活,因为在这里能获得帮助。“一个多星期领一次食品,虽然不充裕,但我们每天都能吃上饭。”谈到未来,萨玛说,希望索马里恢复和平,因为只有不打仗了才能回家。看到萨玛背上骨瘦如柴的孩子和她期盼的眼神,记者将随身仅带的两瓶水送给了萨玛。

  小本经营生意难做

  难民营帐篷前面的一处地摊引起了记者注意,于是走近跟摊主攀谈起来。摊主叫阿布迪,今年31岁,家里有5个孩子,刚从摩加迪沙来到这里不久。

  “路上走了一个多月。”他说,除了睡觉就是赶路。因为战乱和饥荒,家里没有任何东西可吃,阿布迪只好带着孩子逃荒。来到达达布后领到了帐篷、食品和水,但因孩子较多,生活非常艰难。

  阿布迪说,好在自己手里还有些积蓄,于是就在难民营摆起了地摊。“生意不是很好做,因为难民营没有多少人有钱消费这些商品,一天也就卖100肯尼亚先令(1美元约合88肯尼亚先令)。”说着,阿布迪介绍起商品的价格,一小袋牛奶5先令,一支香烟5先令,一袋50克的花生10先令。谈到未来的打算,阿布迪明确表示,只要索马里和平了就回去。

  与阿布迪相比,1992年来到达达布的默科可算是这里的老住户了。他在难民营结婚,刚有一个两个月大的女儿。他也在难民营摆地摊做生意,主要是卖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运过来的二手服装。他的地摊上摆满了各色服装,地摊旁两棵树之间拉着一根绳子,上面挂了些裤子和上衣。“生意还不错。”默科说,他每天能卖600先令。

  记者离开达达布返回内罗毕的路上,正好遇到默科去进货,便让他搭顺风车,为他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难民营内达加哈雷中学的标语:“团结起来才能站立,分裂必然会倒下!” 裴广江摄

  改变命运寄望教育

  在新难民安置点,53岁的易卜拉欣主动与记者打招呼。与达达布的很多索马里难民不同,易卜拉欣在家乡本是一名农场主,曾经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

  “我与另外6个人一起承包了100公顷土地,那是一座很大的农场。”易卜拉欣说,他们雇用了30名工人帮忙,主要种植甘蔗、玉米、豆子、芝麻等,好年景时能产很多粮食,全家人能过上很好的日子。

  但在过去3年,易卜拉欣位于索马里下朱巴州的家乡几乎没有下过雨,靠天吃饭的农民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不得已,他只好带着全家人步行15天来到达达布。“路上很艰难,也有一些风险。”易卜拉欣说。在记者的追问下,他说,自己在路上被武装分子绑架了近8个小时,武装分子打他,抢走了食物,并把水倒在地上,还将他多年辛苦攒下的400万索马里先令(1美元约合1636索马里先令)现金抢走了。“为了保命,这是惟一的解决办法。”他说,后来他是搭了顺风车才来到达达布的。

  在易卜拉欣家的帐篷里,妻子和孩子裹着毯子睡在地上,锅、碗、水桶等凌乱地放在旁边。与周围的很多人比起来,易卜拉欣已经算是难民营中的幸运者了。但他说,还是在索马里更好,在这里住帐篷睡地铺,而在索马里的家中有床睡。

  谈到未来,易卜拉欣最担心的还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他说,在索马里,几个孩子都能上学,到这里之后他也希望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去,但遗憾的是新难民营区还没有学校。“我以前是农民,知道种地的辛苦,因此不想让孩子们再种地了。”他说:“我要送他们去学校接受教育,以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一个孩子在替母亲烧水,他们以卖茶维持生计。 裴广江 摄

  最大抱负找份工作

  33岁的纳瑞斯来自索马里的盖多州,到达达布已经有7个多月。他说,自己很幸运,没有经过长途跋涉,而是坐了4天的汽车来到这里的。谈到索马里,他告诉记者,虽然缺少和平与安全,但索马里并不缺少工作机会,那里有很多事情等着人们去做。

  工作,这是很多在达达布安顿下来的难民最渴望的。在达达布附近的3个难民营区——伊福、达加哈雷和哈加代拉,不少人向记者诉说着工作的愿望。

  “我的抱负就是找到一份工作。”在伊福难民营区,围在记者身旁不到20岁的伯莱说。他在难民营出生,并在这里长大,从没有到过索马里。在说到工作时,他使用了英语中的“抱负”一词,而不是“愿望”。记者问他为什么用这个词,他说:“因为我很想有一份工作,但到现在还没有找到。”

  “我不想早上醒来,因为没有工作,就只能在大街上闲逛,或者在屋里抽烟。”在哈加代拉难民营区附近的商业中心,盖迪对记者说:“虽然难民营里有9所小学,招收800名学生,2所中学也能招收200名学生,但是很多人上完学后没有工作机会,更别提奖学金了,因此只能在大街上游荡。”

  在达加哈雷难民营的中学里,记者看到了放假期间仍在学校用功的学生们。21岁的法塔赫2岁时随父母来到达达布,4岁以后父母返回索马里,他与亲戚住在一起。过去10年来,他一直独自住在自己搭的小屋内。法塔赫是这所中学的校园记者,也经常到难民营区采访。为了让记者给他提供一些新闻学的入门教材,他认真地在记者的采访本上留下了电子信箱。他说:“我希望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特派记者裴广江 苑基荣)

难民营里取水的男孩忙里偷闲踢起了布做的足球。 苑基荣 摄

  饥荒,希望永绝于耳的词汇

  在世界粮食计划署(WFP),饥荒这个词足以让我们在深夜惊醒,全身冒冷汗。饥荒是我们希望永远也不再听到的一个字眼。然而在今天的非洲之角,尤其是索马里南部的部分地区,饥荒再次袭来,困扰着那里业已承受了太多苦难的人们。

  在过去6个月里,WFP加大了在非洲之角的行动力度,因为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干旱少雨、动荡不安以及进入关键地区的各种困难,已使越来越多的人生活陷入极端痛苦的境地。纵然我们集中力量以最快的速度为需要的地方送去援助,饥荒,仍然每天都在夺走无辜的生命。

  非洲之角是一个脆弱的地区,其营养不良率早已高到令人震惊的水平。在那里,即使是最微小的降雨量波动都会成为压垮生计的最后一根稻草。除严重干旱外,飞涨的粮食价格也早已让穷人连最基本的食品开支都无力承受。

  自2008年以来,已有14名WFP工作人员在索马里南部的冲突中殉职,冲突也使本已令人绝望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而在整个地区,多达1100万的庞大人口正在等待人道主义粮食援助。

  在肯尼亚北部以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我们每天都在增加食品发放量,帮助从饥荒地区逃出来的难民。在那里,我们的工作人员听到了挣扎在生存边缘的人们讲述的让人痛心的故事——母亲带着孩子跋涉数周寻求援助,而她的子女往往因为太虚弱而死在路上。

  我最近访问了中国,我知道许多人仍清晰记得饥饿和难以养家糊口的滋味。WFP曾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开展过最大规模的援助行动,而现在我们不再需要这么做了,这是中国近些年来取得显著成就的标志之一。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现在已成为WFP在世界许多地区开展援助行动的重要捐助国。

  我知道,中国人民在电视上看到非洲之角的悲惨状况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也在寻求提供帮助的手段。在4月的访问中,我亲身体会到了中国人渴望成为此类紧急救援国际力量一分子的迫切心情。请相信,你们已参与其中——几位中国人正在参与WFP在索马里、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的救援。中国人在我们全世界的应急行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此次的复杂形势给我们的工作人员带来许多危险和不确定性,WFP仍然有决心将物资送达,即使是在最困难的地方。目前,最重要的是将所有国际行动联合起来,迅速募集所需物资和捐助,扭转局面。(作者:阿米尔·阿卜杜拉世界粮食计划署副执行干事兼首席运营官;人民日报驻南非记者韦冬泽整理)

接受救治的营养不良儿童,在母亲的怀抱中进入梦乡。 裴广江 摄

  采访手记:未来在哪里

  索马里经历了20年的战乱,为躲避战火,众多难民逃到达达布难民营。今年,非洲之角地区又遭遇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导致更多人背井离乡。但干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战乱。在达达布采访时,记者听到最多的话就是索马里不安全,战乱让人们逃离家园,也让人们失去了工作。

  但处于艰辛中的难民依然保持着纯朴和善良。每次来到一顶帐篷旁边采访,总会围过来很多大人和小孩,他们争先恐后地与记者交谈,谈生活的艰辛,谈他们缺衣少食,谈他们想要工作。记者忙于拍照和记笔记,经常打开背包却忘了拉上拉链,尽管难掩好奇之色,他们总是善意地提醒记者拉上拉链,让人感动不已。

  处于艰辛中的难民依然保持着尊严和坚毅。即使是由几根树枝简单搭成的破败帐篷,里面也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在食品和饮水领取点,人们总是自觉排成长队等待。有的难民甚至还在自家帐篷外栽上小树苗,用那稀缺的水来浇灌。

  在难民营学校教室的外墙上,“团结则兴,分裂必衰”的巨幅宣传画格外显眼。放假期间仍在学校用功的孩子们,还在畅想着未来从事医生、教师等职业。天灾和人祸可以使他们失去所有财产,但摧不毁他们对生活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苑基荣)

  采访手记:关怀便是家

  达达布难民营是一个残酷的地方。这里每天都有人因疾病而死去,每天都有瘦骨嶙峋的儿童和老人在与营养不良抗争。这里的很多人举目无亲,很多家庭几乎没有任何财产,人们每分钟都在为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奔波、哀求。

  但难民营中也有温馨的一面。新到的难民从早来的难民那里得到帮助,搭起了一个个临时窝棚,这便是他们的新家。医院里,严重营养不良的儿童在母亲的怀抱中渐入梦乡,母亲的怀抱便是孩子的家。两个与父母走散的孩子哇哇大哭,周围的人围拢过来向他们伸出援手,大家的关怀止住了孩子们的哭泣,关怀便是这两个孩子暂时的心灵家园。

  记者在难民营中也经常感受到家的温暖。采访中突然下起阵雨,记者冒昧到临近的一顶帐篷内躲雨并继续工作。女主人穆斯利玛让出客厅的一片地方,让记者席地而坐,全家人好奇地围坐在旁边。雨滴吧嗒吧嗒地打在帐篷顶上,穆斯利玛默默地烧水,给记者沏上了一杯奶茶,立刻给人一种如同回到家里的温馨。在刚刚做起小本生意的法图姆家,这位慈善的大娘硬是要求记者免费尝尝她的奶茶,并从仅有的半袋点心里拿出一块塞给记者。

  达达布难民营内的温馨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关怀。作为索马里的邻国,肯尼亚近20年来接收了近40万索马里难民,并为他们提供了可供生存和繁衍的地方。正如达达布居民阿布杜拉伊所说,他们属于同一部族,有义务互相帮助。在达达布镇上,联合国难民署、世界粮食计划署设有常驻机构,其他20多家国际组织也常年在这里帮助难民。正是在他们的安排下,一车车粮食、一顶顶帐篷从世界各地运来,维持着世界最大难民营的运转。(裴广江)

  

相关链接:

东非280万难民濒临死亡 索马里儿童“生存靠上帝”
索马里难民营爆发军民抢粮大战 政府军打死7人
数百利比亚难民在意海域获救 幸存者称百人丧生
利比亚15米偷渡船“叠”296名难民 活活憋死25人
一难民船抵达意大利 271人幸存25人因窒息死亡
世界最大难民营24小时生活:饥肠辘辘中开始一天
天灾不断人祸频频 全球难民总数多达4300万

 

 

 

相关链接:
天灾不断人祸频频 全球难民总数多达4300万
世界最大难民营24小时生活:饥肠辘辘中开始一天
一难民船抵达意大利 271人幸存25人因窒息死亡
利比亚15米偷渡船“叠”296名难民 活活憋死25人
数百利比亚难民在意海域获救 幸存者称百人丧生
东非280万难民濒临死亡 索马里儿童“生存靠上帝”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郑克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