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被“卖难”困扰的海南农产品正在逐步走出困境——海南省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平台综合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不仅在海南各瓜菜主产区新建改建了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全面的产地集配中心,而且开拓性地在北方重点主销区推进建设了一批销地交易配送专区。
全国“菜篮子”面临“卖难”,力争3年时间打破点对点的传统流通模式
海南是我国北方反季节蔬菜水果的重要供应基地,是全国的“菜篮子”、“果盘子”。2010年海南蔬菜水果产量814.34万吨,出岛总量540万吨,冬季果蔬出岛量占黄河以北冬季果蔬销售的20%左右。然而,由于海南农产品运销距离长、物流成本高,流通体系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模式和设施落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海南农产品“卖难”与北方“买难”现象。
为解决海南农产品流通中的突出问题,在商务部、财政部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海南省2010年率先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总体目标是,用3年时间,打破点对点的传统流通模式,逐步形成由点到面、由面到网的流通格局,探索出效率高、损耗低、产销稳定、调节灵敏、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产品流通新模式。预计总投资30亿元,主要用于建设信息、物流2大服务平台、1个产地中心批发市场、25个产地集配中心、15个销地交易配送专区、40条商流链条等。
探索新流通模式,建立网络信息平台,部分试点企业流通费用下降4%左右
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2.7亿专项资金支持试点工作项目建设,并带动企业和地方投资约6.61亿元。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海口和海南省内各主产区开工建设了1个产地中心批发市场和12个产地集配中心,边建设边运营;在天津、北京、黑龙江、吉林、沈阳、陕西、内蒙古、河南、山东等销地,共开工建设了9个销地海南农产品交易配送专区。巩固和发展了“农批零对接”、“农批批零对接”、“农超对接”等流通模式,打造了22条海南通往北方的商流链条。
“海南农产品流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并开始试运行,及时发布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信息。去年12月底,海南省东方市三家镇椒类价格持续下跌至每公斤1.6元,通过海南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试点企业赶赴产地采购,有效减轻了椒类价格下跌给农民造成的损失。
在试点推进过程中,北京方圆、天津傲绿等10多家销区企业相继在海南主产区投资,并与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对接直购。海南永青、三亚南果等10多家产地企业也相继在北方主销区投资,促成产销两地相互投资约3亿多元。通过产销企业直接合作对接、相互投资,部分试点企业减少流通环节1—2个,流通费用下降4%左右。
海南永青集团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连结农户约11余万户,在每个集配中心周边地区共建立起32万多亩的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生产基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发挥了流通引导生产的作用。
据海南省商务厅初步统计,目前各试点企业组织运销海南瓜菜约占海南全省出岛瓜菜总量的近四成。(陈伟光)
相关新闻
海南农产品质量可追溯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