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9月5日消息 开学了,来自贵州省芩巩县的严双林却为孩子入学发愁。在一系列报名流程结束后,他被校方告知孩子未录取,而市区其他小学因学位有限无法接收。在三亚,和严双林的孩子一样遭遇“入学难”的不在少数。然而,这些家长或许不知道,三亚市郊部分小学学位充裕,生源却不足。连日来,南岛晚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学位冷热不均已成三亚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求学之难
外来务工子女入学被“拒”
离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7岁的小伟(化名)兴奋不已,即将踏入校园的他有着许多梦想。然而,梦想却在一系列报名流程后变得遥不可及——就在开学的前一天,父亲严双林被告知孩子小伟未被录取。
9年前,严双林和妻子来到三亚打拼,一直在建筑行业务工。如今,育有两子的严双林打算在三亚金鸡岭社区安家,首要的问题便是孩子入学。按划片入学,他的孩子应该就读三亚市金鸡岭小学。为此,严双林在当地居委会办理了暂住证等相关证明,以便于孩子入学时需要。
8月26日,三亚市金鸡岭小学开始报名招生。这天一大早,严双林便带着儿子小伟来到学校。按报名流程,入学新生先要进行信息登记和户口查验,后由学校统一组织对入学新生进行“面试”,并由学校公布录取名单。
面试结束后,严双林一直未接到任何关于孩子录取的消息。在此期间,他和妻子多次来到学校打听未果。直到8月31日,严双林在学校才看到一份“2011秋季一年级新生录取名单”,可并未找到孩子的名字。“当时学校老师让我们找名字,没有就是未录取。”直到现在,严双林都不清楚自己的孩子为何没能录取。
9月1日,南岛晚报记者随严双林来到三亚市金鸡岭小学,该校校长周珍否认学校通过“面试”招生的说法。她告诉记者,学校学位确实有限,既要接纳当地户籍学生也要考虑非本地户籍的外来务工子女。“我们只能采取选择性录取,未被录取的学生可以到其他小学就读。”周珍如是说。
随后,严双林从市区多所小学了解到,这些学校的学位均已满无法接收。“我的小孩到了义务教育的年龄,为什么读书却那么难。”和严双林一样,安徽籍出租车司机刘志甜对此深有同感。他告诉记者,自己满6岁的孩子小侠(化名)也是在经历“面试”等一系列报名流程后被告知未录取。而当记者随刘志甜前往三亚市河东中心学校了解情况时,该校办公室主任孙全振表示,学校一年级新生入学学位已满无法接收。
在三亚,和严双林、刘志甜孩子一样遭遇“入学难”的不在少数。然而,这些家长或许不知道,三亚市郊部分小学学位充裕,却面临生源不足的尴尬境地。来自三亚教育部门初步统计,全市小学新生入学学位11000个(含公办、民办)。其中,市区小学3000个,市郊及乡镇小学8000个。在市区小学,学位供给和需求比例为1:1.5,而市郊及乡镇小学生源则不足。
相关链接
海口九小西海岸校区落成投入使用 拥有1800个学位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