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海口网9月7日消息 9月4日下午5点多钟,海南何东琼剧团员工开始把道具装上一辆皮卡,当晚剧团在文昌市冯坡镇高坡村有一场演出——一名村民生了儿子,花4000元请戏。
当前,各地以方言为特征的地方剧种呈现凋零景象,而海南省农村地区,数百万人口,却活跃着民营琼剧团50多家,每团年演出场次300场左右,因此,琼剧的生存状况被专家认为“是地方戏剧的一个奇迹”。
团长何东坐在剧团院子的石桌旁对记者说,海南民营琼剧团的繁荣只是表象,其实大家日子过得也很艰难。
他介绍说,海南农村,每逢华侨返乡、传统节日、婚礼庆典、建房动土、祝寿升学等,村民都喜欢请剧团唱戏庆贺。海南农村文化消费习惯,给琼剧提供了生存机会,但农村地区消费能力不高,农历正月、二月,是琼剧演出的旺季,演出一场收费七八千元,其他时间是淡季,一场演出费少则3000元,多则4000元。何东琼剧团目前拥有演职人员30多人,剧团每月光工资就得6万多元,每月最少要演出28场,才能维持。淡季时不少民营剧团靠借高利贷过日子。
何东琼剧团驻地在海口市大致坡镇。记者了解到,大致坡交通便利,周边村庄密集,一些民营剧团驻地都在大致坡镇,以便就近接戏。最多时,全镇有民营剧团14家,今年剩下8家。
当晚6点多钟,记者跟随何东的琼剧团来到高坡村,这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口椰子树下,搭了个竹木戏台,戏台边,两条长凳上搭着门板,就是演员的化妆台,天气闷热,蚊虫飞舞。今年30岁的符史月流着汗水化妆换戏服,不时拍打着蚊子。他说,农村的演出环境大都如此,已经习惯了。
56岁的剧团琴师老詹告诉记者,在不少琼剧专业剧团关门的同时,民营剧团能够在农村市场坚持,主要靠千方百计节约成本。民营剧团演员大都来自农村,每团只聘请一个主角,主角和普通演员收入差距很大,大致坡的民营剧团中,主角年收入最高有15万元,而一般演员月薪只有1000多元、2000多元不等。主角收入高,压力也很大,即使生病打吊针也要上场演出,否则剧团就要陷入困境。
他说,买个剧本要几千元,请个导演排戏至少也要5000元,民营剧团负担不起,演员都是跟着电视录像排练,现在全省50多个民营剧团,演来演去就20多个传统剧目。没有条件上新戏,是民营剧团生存发展的最大隐忧。
当晚8点,开场锣鼓响起,记者看到,台下只坐了20多个阿公阿婆,带着小孙子、小孙女看戏。今年84岁的林树顺对记者说,农村人晚上消磨时间就是闲聊、看看电视,电视节目说的是普通话,老人听不懂,好在经常有人请琼剧团下乡唱戏,老人们聚在一起看看戏,图的是热热闹闹。
何东琼剧团结束演出,返回驻地大致坡时,已是深夜1点多钟。车子穿行在寂静的乡村道路上,记者在想——老年观众支撑的琼剧,还能传唱多久呢?
相关链接
[基层视点]村民个个是股东 龙鳞村农家乐富农家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