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结构示意图 新华社记者 孙彦新 崔莹 编制
新华网酒泉9月29日电 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于太空的渴望,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29日晚间驶向太空。那么,“天宫”究竟是如何从设想变为现实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回顾“天宫”诞生之旅,为我们做出解答。
方案:早早确定,没有命名
白明生介绍说,天宫一号的方案早在1992年国家制订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时,就已经确定。
“按照‘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第二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要进行交会对接,就必须研制目标飞行器。实际上,作为载人航天战略的一部分,研制目标飞行器的大方案,在早期规划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白明生说。
2002年,在进行了方案论证和审查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整个任务方案得到通过。
此时,天宫一号还没有名字,它被直白地称为“目标飞行器”,缩写是:MB。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