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前政权领导人卡扎菲独掌大权40多年,特立独行,不受约束,不时语出惊人,显现“传奇”色彩。
1942年,卡扎菲出生在苏尔特的一个游牧部落家庭,父母是贝都因人。卡扎菲年轻时加入军队,曾在英国留学。1969年,他率一批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开始掌管利比亚。他于1979年3月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只保留“九·一”革命领导人称号。
上台后,他首先夺回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权。西方跨国企业当时控制着利比亚石油资源,他要求与这些企业重新谈判合同,威胁否则将关闭油井。这一“赌博”之举成功,利比亚开始掌握自己的石油资源,财政收入剧增。他同时醉心于泛阿拉伯运动,一度试图合并利比亚、埃及和叙利亚,遭遇失败。
西方国家一度指认卡扎菲支持恐怖组织,双方关系长期冷淡。2003年,卡扎菲宣布放弃秘密研制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项目。利比亚同时愿意为洛克比空难承担责任。2004年9月,时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结束对利比亚的制裁。利比亚与西方关系随之升温。
2011年,利比亚国内局势动荡,西方国家指认卡扎菲镇压反对派,双方再次“翻脸”。
在西方国家领导人眼中,卡扎菲行为怪异,难以琢磨,不愿接受任何“约束”。虽然大权在握,卡扎菲没有官方头衔,因而避开了国外诸多限制。不管在国内还是出访国外,卡扎菲经常身穿部族传统服装,住在一顶巨大的帐篷内,身边有十几名女性保镖护卫。非洲联盟会议期间,他屡屡发表争议性讲话,甚至当面抨击一些非盟成员。(新华社电韩建军)
卡扎菲1942年出生在苏尔特沙漠的一个羊皮帐篷里,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贝都因牧民,卡扎菲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在中学里,卡扎菲收听了埃及电台“开罗之音”的广播,时任总统纳赛尔的演讲让他对政治产生了兴趣,17岁,卡扎菲将推翻与英国合谋的利比亚执政者定为人生目标。图为1973年,卡扎菲在父亲的帐篷内笑得非常开心。
1963年,21岁的卡扎菲进入利比亚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并在军队中建立以他为首的、由12人组成的“自由军官组织”,着手策划推翻伊德里斯王朝。1966年,结束在英国装甲兵学校的受训后,卡扎菲归国担任通讯兵团上尉军官,并进入美国中情局视野,被视为推翻英国扶持政府的人选。图为1969年,出访苏丹途中,卡扎菲与军官们在一起。
1969年,趁伊德里斯一世(利比亚独立后的首位国家元首)在土耳其就医时,或得中情局支援的 “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突然占领了利比亚电台,兵不血刃地完成了政权交接。年仅27岁的卡扎菲“被提拔”为上校(利比亚军队的最高军衔),作为武装部队总司令的他,是国家的实际掌权者。图为1969年9月,政变几周后,刚当选为上校的卡扎菲发表演讲。
理想化的卡扎菲是埃及总统纳赛尔“泛阿拉伯主义”的信奉者,上任伊始,他便积极地发展与埃及合并的计划,并力推纳赛尔为国家领袖,着手为建立大一统的“阿拉伯帝国”做出一系列的努力。1971年,卡扎菲与埃及总统萨达特及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成立阿拉伯共和国联邦,但该联邦未能以一个组织的方式运行。图为1971年8月19日,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卡扎菲(中)与埃及总统萨达特(左)、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就成立联盟事宜举行会晤。
1976年,的黎波里,卡扎菲与阿拉法特。
在推进合并计划的同时,卡扎菲实行了著名的“三大政策”:关闭所有外国军事基地,驱逐所有外国军事人员;银行国有化,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经济自治触及资方利益,职工集体管理企业。同时,卡扎菲利用利比亚石油储藏丰富的优势,将部分石油经济利益分割出来用于改善民生,迅速赢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图为某次学生集会上,的黎波里的女大学生手持卡扎菲肖像游行,表示对他的支持。
在反美同时,卡扎菲积极向苏联靠拢。在他理想化的头脑中,社会主义开始和伊斯兰宗教联姻并发芽。图为1981年4月27日,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抵达莫斯科机场,与时任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的勃列日涅夫会晤。
反美反西方是卡扎菲执政前期外交政策的主旋律。1970,卡扎菲宣布收回美国在利比亚的惠勒斯空军基地,赶走六千多名美国军事人员,这意味着美国失去了在非洲最大的军事基地。之后,卡扎菲又废除了前国王与美国政府签订的9项技术、军事、经济协定,并公开宣称美国为“头号敌人”。整个20世纪80年代,卡扎菲一直公开支持各种反美武装活动,被美国总统里根支持为“疯狗”。1980年里根上台后,美国指责利比亚支持国际恐怖主义,关闭了利驻美人民办事处,驱逐利外交人员,两国关系迅速恶化。里根政府宣布驱逐利比亚外交人员后,四名利比亚侨民拒绝离开美国,利比亚政府特派出一个数十人的官方团体来美解决相关事宜。图为1980年,美国,一名访问团成员掀起印有卡扎菲头像的窗帘向外窥探。
1986年的“空袭事件”使得利美关系降至冰点:当年4月15日,多架美国战机飞临的黎波里投下2000磅重型导弹,41人在空袭中丧生,包括卡扎菲15个月大的养女汉娜,而他本人则安然无恙。图为1986年空袭过后,的黎波里卡扎菲家中,被炸损的卡扎菲的床榻。
1986年空袭过后,卡扎菲的第二任妻子索菲亚带领两个儿子亮相的黎波里被炸毁的建筑物废墟前,谴责美国的“不人道行为”。
1990年6月,开罗,卡扎菲访问埃及。图为卡扎菲与穆巴拉克一起出席活动。
制裁期间,利比亚高度依赖石油出口的国民经济遭到致命打击:利比亚的日产原油产量也从70年代的330万桶减少到2001年的140万桶,仅1991年到1999年的8年间,利比亚的财政损失就达到了330.6亿美元,货币大幅贬值,国民福利削弱,社会和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卡扎菲政权出现危机。面对危机,卡扎菲继续实行“铁腕统治”,除推进原有政策外,不断限制正规军建设,创立自己的“革命警卫队”。图为卡扎菲“革命警卫队”参加利比亚“国庆日”纪念活动。
内外交困的局势使卡扎菲不得不做出执政策略上的改变。新世纪之初,卡扎菲迅猛地“浪子回头”,同西方各国改善外交关系。
在与西方进行频繁接触的同事,卡扎菲亦洞开门户,随后大批跨国油企纷纷涌入比利亚这一非洲最大储油国进行开发。2000年后,卡扎菲曾多次提出要改革利比亚,以“适应21世纪的变化”。以改革派自居的其子塞义夫卡扎菲开始走向前台。塞义夫接受西方教育,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热衷于讨论开放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他游说西方,讨论民主、公民社会、透明度和法制。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10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身亡。这是2010年10月9日,时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出席在利比亚海滨城市苏尔特举行的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特别首脑会议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哈姆扎·图尔基亚摄)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10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身亡。这是2010年7月27日,时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出席第15届非洲联盟(非盟)首脑会议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赵颖全摄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10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身亡。这是2010年7月25日,时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姆纽纽国际会议中心出席非盟首脑会议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赵颖全摄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10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身亡。这是2009年9月1日,时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首都的黎波里参加利比亚革命40周年阅兵仪式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哈姆宰·图尔克摄)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10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身亡。这是2011年3月2日,卡扎菲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参加支持者集会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张锰摄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10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身亡。这是2011年3月2日,卡扎菲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参加支持者集会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张锰摄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10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身亡。这是2011年3月2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举行的庆祝建立人民政权34周年大会开始前,卡扎菲向与会者致意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张锰摄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10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身亡。这是2009年2月2日,在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卡扎菲出席非洲联盟(非盟)峰会开幕式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军摄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10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身亡。这是2011年3月9日,卡扎菲突然出现在的黎波里外国记者居住酒店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张锰摄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10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身亡。这是2007年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第八届非洲联盟首脑会议闭幕式上,卡扎菲发表演讲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刘宇摄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