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排队观看卡扎菲遗体(视频截图)
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的遗体目前被存放在米苏拉特一家商场的冷藏室内并吸引了众多民众前往“观看”。最新录像则显示,卡扎菲在被俘时依然活着,但遭到新政府军队成员的反复殴打,并很可能最终被狂热的武装人员开枪打死。
尽管米苏拉特政府有意将卡扎菲遗体存放在冷库内,以免引起民众关注,但这个消息仍然不胫而走。由于米苏拉特曾被卡扎菲支持者围困数月之久,获悉此事后,人们排着长队涌入商场,只为一睹躺在洋葱和蔬菜冷库内的卡扎菲“遗容”。据悉,俘虏卡扎菲的武装人员来自米苏拉特。
因参观人数太多,负责看守遗体的武装人员只能“分批放人进入冷库”。由于各方对如何处理卡扎菲遗体仍然有分歧,类似的“展览”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有消息称,利比亚过渡政府有意“秘密海葬”卡扎菲,以免其墓地成为新的“热点”。
从网上流传的视频看,卡扎菲被俘时,只有头部受伤,其胸部和腹部都没有伤口。这说明,让卡扎菲致命的胸部和腹部枪伤发生在被俘之后。来自冷库的图片显示,卡扎菲上身赤裸,前额左侧、胸部和腹部都有弹孔。针对卡扎菲死因,过渡政府宣称,这位前领导人在被送往医院过程中“死于流弹”。
随着卡扎菲被击毙,利比亚过渡委员会内诸多派别的“共同敌人”不复存在,这些人是否会就此陷入内乱是个未知数。联合国已经应邀为利比亚起草新的宪法,组织大选和建设民主制度。利过渡委员会宣布,将在一个月内组建新的临时政府,并且在八个月内举行大选。(人民网高轶军)
这是2010年10月9日,时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出席在利比亚海滨城市苏尔特举行的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特别首脑会议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哈姆扎·图尔基亚摄)
卡扎菲42年兴亡路:从理想少年到铁腕上校
1969年,政变和民意将这个年轻人推上利比亚的历史舞台,27岁的卡扎菲意气风发,高喊“不要叫我总统,叫我上校”,许诺一切权力归人民;42年后,历史的车轮吊诡地驶入同样的轨道,汹涌的民意促使人们涌入他的大本营,将他的铜像愤怒地踩在脚下。
这是2010年7月27日,时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出席第15届非洲联盟(非盟)首脑会议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赵颖全摄
卡扎菲42载执政之路回顾
理想少年政变夺权
“我是卡扎菲,自由军官组织的领导者。”大胡子出现在首都中心广场,对着成千上万的支持者演讲,“还有,请不要叫我总统。我只是上校。”簇拥者们围着他欢呼雀跃。
1942年9月,卡扎菲出生在利比亚游牧民族的一个普通部落家庭,是贝都因人的后裔。他童年在故乡的戈壁沙漠和帐篷中度过,靠喝骆驼奶、吃阿拉伯大饼长大。
他父亲在50多岁时得到这个独苗,非常溺爱。尽管不宽裕,但还是致力于用教育来武装孩子的头脑。在家庭的全力支持下,卡扎菲接受到良好的宗教学习,对《古兰经》烂熟于心。
中学时期,卡扎菲接触到了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演讲及其著作《革命哲学》,深受纳赛尔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从军。卡扎菲受此影响,在塞卡哈成立了一个青年革命支部。
1961年,卡扎菲来到首都的黎波里大学,在学习一年历史专业之后,投笔从戎,考入了该国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军事学院,成了一名军官。第二年,以卡扎菲为核心,成立了一个完全模仿埃及纳赛尔革命的“自由军官组织”。此时,他开始筹划推翻伊德里斯王朝。
当1969年9月1日凌晨,一群年轻的军官闯入电台大楼时,不少利比亚人还在睡梦中。一觉醒来的他们打开广播,听到的不是年迈老国王的训诫,而是激昂雄浑的军乐曲。一个陌生但却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从电波中传入千家万户:新的利比亚诞生了!
一周之后,那个宣告历史的人正式走入人们的视线:他穿着崭新的军服、戴着墨镜,一脸络腮胡子。
“我是卡扎菲,自由军官组织的领导者。”大胡子出现在首都中心广场,对着成千上万的支持者演讲,“还有,请不要叫我总统。我只是上校。”簇拥者们围着他欢呼雀跃。
这是2010年7月25日,时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姆纽纽国际会议中心出席非盟首脑会议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赵颖全摄
绿色革命权归人民
卡扎菲喜欢绿色,利比亚的国旗全是绿色,国徽的主体颜色也是绿色。他认为象征生命和伊斯兰的绿色是利比亚的福音。《绿皮书》就是带来这种福音的信使。
获得政权后的卡扎菲曾数次对人谈起当年的“革命经历”,他坦言:“伊德里斯王朝的腐朽,早就让我难以忍受。除了革命,我还能做什么呢?”
上台后的卡扎菲上校马上大刀阔斧地实现他治理国家的远大抱负。他许诺一切权力归人民,实行了著名的“三大政策”:关闭所有外国军事基地,驱逐所有外国军事人员;银行国有化,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经济自治触及资方利益,职工集体管理企业。
1973年,卡扎菲的政权早已稳固,于是卡扎菲腾出手来,要给利比亚人“统一思想”。当年4月他发起了一场“文化革命”。凝聚着他建设理想社会理论的《绿皮书》应运而生。
卡扎菲喜欢绿色,利比亚的国旗全是绿色,国徽的主体颜色也是绿色。他认为象征生命和伊斯兰的绿色是利比亚的福音。《绿皮书》就是带来这种福音的信使。
1976年-1979年《绿皮书》出版了3卷。该书的核心就是让利比亚成为“没有政府,没有军队,没有警察,不要代替人民的代表制,只要人民的国家。”
在他42年任期的前半段,利比亚人的确感受到了卡扎菲带来的福利。他曾将石油收入的50%分给各家各户,然后再做国家预算;教育医疗都是免费……
尽管卡扎菲于1979年3月辞去在利比亚的一切行政职务,只保留“九·一”革命领导人称号,然而,他一直是这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这是2009年9月1日,时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首都的黎波里参加利比亚革命40周年阅兵仪式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哈姆宰·图尔克摄)
个人爱憎拖累国家
在卡扎菲执政的42年里,利比亚成为非洲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多的国家。然而,由于受到经济制裁,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在执政的前30年,卡扎菲一直对欧美采取咄咄逼人的强硬政策,几乎在所有重大的国际事务上都敢于跟欧美叫板,美国前总统里根因此称他为“疯狗”,并多次组织暗杀,欲将其除之而后快。
卡扎菲以牙还牙,1988年用导弹将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客机打了下来,酿成了震惊世界的“洛克比空难”,造成包括美国中央情报局高官在内的200多人死亡。从此利比亚和美国关系冷冻了十多年,并导致利比亚在联合国遭受制裁。
2003年3月,美国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政权推翻。萨达姆失势给了卡扎菲很大触动。当年,卡扎菲宣布承认洛克比空难的责任,并给遇难家属赔偿。
2004年9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正式终止对利比亚的贸易禁运。联合国也相继取消对利比亚制裁。
在卡扎菲执政的42年里,利比亚成为非洲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多的国家。然而,由于受到经济制裁,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这是2011年3月2日,卡扎菲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参加支持者集会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张锰摄
卡扎菲生平大事记
1942年
出生在苏尔特一个游牧部落家庭。
1961年
在班加西利比亚大学攻读历史,后在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
1965年
在利比亚陆军服役。
1966年
赴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受训。
1969年
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1970-1972年
卡扎菲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国防部长。
1979年3月
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只保留“革命导师和兄弟领袖”称号。
1988年
洛克比空难,卡扎菲与西方关系彻底恶化。
2004年
卡扎菲宣布利比亚放弃研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西方和解。
2009年
卡扎菲出席联大一般性会议并发言。
2011年
利比亚战争爆发,卡扎菲逃往家乡苏尔特。
卡扎菲在苏尔特被俘身亡。
(综合新京报记者 张乐等报道)
这是2011年3月2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举行的庆祝建立人民政权34周年大会上,卡扎菲向与会者挥手致意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张锰摄
这是2011年3月2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举行的庆祝建立人民政权34周年大会开始前,卡扎菲向与会者致意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张锰摄
这是2009年2月2日,在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卡扎菲出席非洲联盟(非盟)峰会开幕式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军摄
这是2007年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第八届非洲联盟首脑会议闭幕式上,卡扎菲发表演讲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刘宇摄
这是2004年5月22日,卡扎菲出席在突尼斯举行的第16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会议开幕式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金林鹏摄
这是1996年6月23日,卡扎菲在埃及开罗举行的阿拉伯国家特别首脑会议期间出席记者招待会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郑卫摄
这是2005年3月22日,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卡扎菲(中)进入阿拉伯联盟(阿盟)首脑会议会场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金林鹏摄
这是1999年9月7日,卡扎菲出席庆祝利比亚革命胜利30周年阅兵式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这是2009年2月4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第12届非盟首脑会议闭幕后卡扎菲挥手作别各界来宾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徐速绘摄
这是2009年2月2日,在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卡扎菲(中)抵达第12届非盟首脑会议开幕式会场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军摄
这是2004年10月14日,卡扎菲(右)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会见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左)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金林鹏摄
这是2007年11月10日,在法国巴黎爱丽舍宫,法国总统萨科齐(左)欢迎卡扎菲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 新华社/路透
这是2004年5月22日,卡扎菲在突尼斯举行的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第16次首脑会议开幕式上抽烟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路透
10月20日,在米苏拉塔市的一间房屋内,当地民众围在卡扎菲的遗体周围。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20日证实,卡扎菲当天已在苏尔特被打死。新华社发(哈姆扎·图尔基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