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10月24日消息(记者 曹杰)海口,作为海南省的省会,不但有着繁荣的经济,还有着众多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骑楼、绣衣坊、马鞍街等是海口在历史的积淀中留下的印记。海南粉、炒鱼肚、文昌鸡等是外地人了解海口饮食文化的窗口。然而伴着新时代新鲜事物的冲刷,一大批历史文化正被人们渐渐遗忘,府城老街还依然沉睡,骑楼开发进展慢悠悠,常常让人叹惜。
如何让骑楼老街、带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重新被世人认知,是海口未来需要解答的一道命题。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海口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辞日前强调,海口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要将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打造国际旅游岛文化高地。如何将文化与旅游结合,专家们给的答案是:利用滨海旅游的影响力带动文化旅游。
历史文化尚待挖掘
自公元前110年的汉朝起,琼山一直是海南岛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史遗迹众多,1994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胜街、绣衣坊、马鞍街等基本保持原有的格局和走向,街道空间尺度宜人,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踪迹。
千百年间,琼崖的庭台楼阁大多已被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留下诸多的遗憾。同时,现存的文化古迹也没有发挥很好的吸引力。究其原因,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全鹏说,问题不出在文化资源本身,首先是由游客选择旅游的动机决定,来海口旅游的游客选择的是滨海旅游,海口虽是海南省内文化资源最丰富、分布资源最广的城市,但相比全国其他城市来说,它的文化吸引力却十分有限。
其实是海口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宣传不够。以骑楼文化为例,骑楼如何形成,在一栋栋骑楼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等,很少有人去挖掘,更少有人了解。这些原因直接导致海府文化形成了一种“冷冰冰”的现状。
饮食文化亟需改革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以“新鲜原味”著称的海南菜早已盛名远播。早在明末清初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中,就多处记载有海南丰富的饮食文化原料,从燕窝、鱼翅、龙虾到鱼生、白蚬等,以及近代著名的四大名菜,更有黎族等少数民族传统古朴的民族食俗、小吃。饮食文化研究开拓者聂凤乔教授曾赞叹,“吃在海南,海南是烹饪的宝库”。
纵观各大菜系的名店名菜,几乎一个名店、一个名菜都有一段故事、一个人物,甚至一个菜单都是一份文化,而海南菜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海口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政治领袖、文人武将、商贾名流不少,但很少有人想到将在他们身上产生的故事、发生的趣闻记录整理出来。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治库说,海口的文化,包括饮食文化,逐渐衰落的原因除了和历史、环境影响有关外,没有改革,没有创新则是其让人淡忘的根本原因。没有特色的文化只能沦落为人们研究、抢救性发掘的对象。一项统计显示,当前海南菜馆和菜肴的经营额已不足海南市场1/3。于是,深度开发、挖掘海南特色饮食文化,保护、弘扬海南传统特色餐饮美食,挖掘、提升一批新的特色餐饮品牌等成为了海南、海口未来发展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弘扬地方特色文化
海口掀起了学习贯彻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之前省委、省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其中指出,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当务之急。面对中央、省市的一列扶持政策,海口如何利用这些政策优势,进一步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是否在文化面临种种难题的现今条件下,文化旅游就无所作为?
赵全鹏认为,虽然海府文化面临着种种难题,但只要各方面工作到位,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前景十分光明。因为旅游的其中一种模式就是区位性开发,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目标是打造旅游目的地,游客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如果海口能把文化资源做好,利用滨海旅游的名气,带动文化旅游的发展,将会更加丰富旅游产品的品种。
饮食文化的传承发展,张治库认为,创新是根本。但创新的前提是学习和挖掘,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海南文化,从海南整体文化中领悟海南饮食文化,才能明确海南菜传承、创新和发展的文化方向,也只有创新才能将跟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传承和发扬。
市文体局局长徐涛表示,海口作为热带滨海文化名城,下步将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重点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全力建设文化事业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和时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以民俗为特色,以娱乐为主线,策划举办具有浓厚群众基础和国内外游客广泛参与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整合文化体育资源,构建“欢乐海口”的文化大格局。
相关链接
文化旅游融合为海口经济增长辟新途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