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顺绘(人民图片)
近年来,财政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房产税试点、资源税改革相继启动,税制改革稳步推进。
财政收入高增长是否源于企业、百姓税负的增加?个人税负到底重不重?房产税、股市分红税对居民个人资产收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降税空间还有多大?每一项税收新政的出台都会引起社会热议,甚至引发“税感焦虑”。从今天起,本版推出“关注咱们的税负”系列报道,深度聚焦百姓身边的“税话题”,也欢迎广大读者朋友参与讨论。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81663.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5%。继去年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后,今年财政收入将迈向10万亿元。社会普遍关注:财政收入如此快增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的宏观税负重不重?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这些钱到底应该怎么花?
百姓税负高不高?
目前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在合理区间内,但呈上升趋势
据财政部税政司分析,今年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水平上涨、企业效益较好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主要是经济增长相应带动增值税、营业税、进口环节税收等较快增长;价格上涨带动以现价计算的相关税收增长;去年以来企业经济效益较好等因素,带动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加较多;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政策性因素,带动非税收入等大幅增长。
在采访中,一些人对记者表示了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担心:经济增长带动财政收入增长很容易理解,但财政收入增长比经济增长快这么多,会不会增加百姓的税收负担?
从近年来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上看,“减税”一直是主基调。比如,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8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结构性减税措施等,都是减税的“大动作”,每一项减税政策的力度,都能为企业和居民每年减轻税负上千亿元。
相对而言,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增税政策比较有限,除了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之外,资源税改革目前只涉及石油天然气和个别矿产品,房产税改革也正处于在个别城市试点阶段,对企业和居民的税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具体税收政策是以减税为主,但财政收入增长远高于GDP增长的现状,导致中国宏观税负水平上升较快。
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按此统计范围,我国政府除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外,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根据权威部门的数据,2010年我国GDP为40.12万亿元,上述四项财政收入加起来约为13.6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4%左右。而2009年这一比重接近30%,2007年则不足25%。
根据IMF2007年的一项计算,工业化国家宏观税负的平均水平为45.3%,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5%。总体看,目前我国的宏观税负并不高,基本处于合理的区间内。但考虑到未来几年税制改革还有一些增税因素,比如资源税改革扩大资源品种,全国开征房产税等,我国财政收入仍可能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宏观税负水平还将会上升,这个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减税力度大不大?
相关政策频出,企业和居民税负有望继续减轻
近期,一些税制改革大动作和减税政策紧锣密鼓、相继出台:
修改后的新个人所得税法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税法将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标准提高到3500元,并扩大了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据测算,全国由此减少个人所得税收入1000亿元左右,广大工薪阶层税负明显减轻。
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贷款合同3年内免征印花税;将金融企业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底。
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明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增值税扩围改革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试点,逐步替代营业税可以视为税制改革提速、结构性减税加快的一个信号。目前服务业缴纳的营业税中存在重复的弊端。用增值税来替代营业税是一个更佳的选择,有利于减轻服务业税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样,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延长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将明显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负,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增值税扩围是“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的“重头戏”。试点后,这项改革可能会由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推向全国和更多的行业,给相关行业和企业带来的好处将会更多,有利于降低产品和服务价格,提振消费,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