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乘客坐摩的。(记者 陈延鹏 摄)
海口网11月17日消息(记者 陈延鹏)突然掉头疯狂逃跑、一路上左顾右盼躲躲闪闪、逆行、闯红灯等违法行为似乎成了当下摩的司机必备的“绝活”。面对高压下的交通整治,摩的不但没有“作鸟兽散”,反倒像“惊弓之鸟”一样照常经营,置乘客生命安全于不顾。
“摩的”仍随处可见
相比“禁摩”整治行动之前,海口“摩的”已经明显减少了许多。但记者调查发现,“摩的”载客在海口仍可视为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地段,三五成群路边等客的“摩的”随处可见。
公交车站后方、商场附近、菜市场门口、车站门口都是“摩的”扎堆和频繁出没的地方。龙昆南中国城公交车站后面俨然已是一个“摩的站”,少的时候是四五辆摩托车在此候客,多的时候则有七八辆,进进出出“秩序井然”。
“现在抓得严,以前更多。”一位“摩的”司机说,因为人多才有生意,所以他们才会选择在公交车站扎堆。而且一旦落脚就不会轻易换地方,因为每个“摩的站”都是有固定成员的,外人不可能随意加入,多年来大家一直遵守着这个“行规”。
摩的闯红灯。(记者 陈延鹏 摄)
随意违法危险性大
因为怕被抓,在“摩的”司机的眼里,任何交通标识都没有交警更显眼,凡见到交警马上采取“措施”,如掉头逆行、钻进车流之间等,他们宁可冒险,也不会坐以待毙。
11月16日上午,记者以8元的价格从大英路乘坐一辆“摩的”到龙昆南路中国城。在半路上,司机突然把车停下来,要求记者先付钱,“最近查得严,现在路上到处都是交警。”该司机慎重地说。
这辆“摩的”上了国兴大道后,原本应该走南大桥掉头口处上龙昆南路,但因为看到一辆交警查扣车辆的拯救车在南大桥下经过,该司机如“惊弓之鸟”般立即掉头。记者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一把抓住车后座的铁架,差点从车上摔下来。在车流中逆行、横穿马路后,该司机仍紧张地左顾右盼。
上了龙昆南路后,该“摩的”一直避开辅路在主干道上狂奔。每当要过红绿灯时,司机就会将车开进车流之间,即使前方是红灯,他也会从等待通过的车辆缝隙中通过,一路下来共遇到两次红灯,但一次没停过。最后一次在龙昆南大转盘遇到直行红灯,司机照样不顾四面八方的车辆,瞅准时机直接闯到中国城公交站。
摩的司机收钱。(记者 陈延鹏 摄)
铤而走险就为生存
记者留意到,开“摩的”载客的大多为30岁到40多岁的中年男子,很少看见女“摩的”司机。“以前是我老婆开,但她技术不行,上路肯定会被抓。”一位姓云的“摩的”司机说,他家中有两个孩子。以前老婆开“摩的”一个月下来最低也能赚1000多元,他则一直没有正式的工作。去年因为抓车严,他便让老婆去卖水果,而自己来开“摩的”。但这行也不好做,一天就跟做贼似的。
“现在打工的都能赚几千块一个月,何必还干这个。”对于记者的问题,云姓司机不好意思地笑笑说:“他们干的工苦,我干不了。”记者又问:“如果摩托车被抓了怎么办?”“那就只能买电单车了,现在用电单车拉客的比‘摩的’还赚钱。”云姓司机很自然地回答。
摩的司机收钱后逆行。(记者 陈延鹏 摄)
市民称“真的很怕”
“摩的”之所以能够继续生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有市民乘坐。
难道乘坐者不知道“摩的”潜藏的隐患和要承担危险吗?有市民这样告诉记者,对于乘坐“摩的”大家都“怕”,但却仍有依赖性,这种心理尤其以青年男女为主。市民林小姐说,每天上下班都是交通高峰期,常常挤不上公交车,打的也很困难,所以有时就不得不坐“摩的”或“电的”。
“看着别人坐,我都害怕,自己坐更不用说了。”林小姐说,“摩的”从不主动理会任何交通法规,自打坐上车就一路“绿灯”,直到到达目的地才会停车。司机提心吊胆,乘客同样提心吊胆。她每次坐“摩的”都觉得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
摩的在等客。(记者 陈延鹏 摄)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