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12月5日消息 早在2009年就有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中有多达16.51万“啃老族”,他们大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被迫加入“啃老族”队伍的,他们认为“啃老”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所致,是无奈之举。现如今,越来越多原本有工作的年轻人却主动辞职回家,加入了“啃老族”的队伍。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从“被动啃老”变为“主动啃老”。
面对被啃老,有的父母是心甘情愿,甚至鼓励孩子回家啃老;有的父母,是在无奈中接受了被啃老的现实;有的父母,虽然不愿和不能承受啃老,却找不到解脱之法。面对啃老现象,批评和谴责无疑是应该的,但不少年轻人,也有自己的苦衷,工作难找、工资低、房价高、婚配难、社交广……不啃老,他们买不起房结不了婚;不啃老,不蹭吃蹭喝,他们就都是“月光族”;不啃老,他们请不起保姆,孩子就无人照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啃老成为社会问题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如今,我们如何看待“主动啃老”这一现象?
批评
精神气象的未老先衰
无论社会存在着如何不公平竞争,无论教育存在着何等的失败,一位成年人,他未能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未能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隐忍坚强的道路上努力张扬,而最终选择了放弃工作,主动啃老,都是不值得支持的,都是一种人格羞辱。因为老人能够被你“啃”的时间是有限的。等到没有人可“啃”的时候,难道我们就要束手待毙吗?
最让人不安的就是,面对竞争压力、这些年纪轻轻的啃老者,已放弃了奔放冲刺的人生性格、敢冲敢说的青春性情,更失去了无所畏惧、善于挑战的事业性格。在精神气息、人格胸怀、人格硬度上,呈现一种未老先衰的气象。“哀莫大于心死”,这种精神的衰败才是最让人痛心和伤心的。如此“老年态”,如何能有大作为呢?主动啃老不能得到原谅。
令人不解的是,对于这种“主动啃老”,竟然不乏支持者。想到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精神自强、人格坚强,才是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前路的磨难,不是选择啃老的理由,而应该成为继续进步的阶梯。断除了这种“草莓性格”,主动啃老才能得到有效缓解。
雷泓霈
提醒
警惕引发“蝴蝶效应”
如果说找不到工作,“被动啃老”还情有可原。既然找到了工作,却“主动啃老”,就不可思议了。究其根源,主要是工资待遇差,工作压力过大,眼界高、虚荣心强,放不下身价,孩子与父母达成一种契合,双方愿打愿挨造成的。也就是说,是家庭与社会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问题是,“被动啃老”已经够折腾人了,又来个“主动啃老”,岂不扇了立法禁啃老一记沉重的耳光,更说明啃老现象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如何是好?
现实生活中有种“旁观者效应”,说的是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而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推而广之,看到他人“主动啃老”,其他人也会如出一辙,也就是说,很可能你“主动啃老”,我“主动啃老”,他也“主动啃老”,可谓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你我他均“主动啃老”这方面的“蝴蝶效应”。
社会上出现某种现象,或许难以避免,关键是要正视并加以消除,而不是放任自流。所以,必须警惕“主动啃老”引发“蝴蝶效应”,以免“主动啃老”这只蝴蝶扇动翅膀,引发较大范围内的“蝴蝶效应”。
张亚莉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