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12月5日消息 早在2009年就有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中有多达16.51万“啃老族”,他们大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被迫加入“啃老族”队伍的,他们认为“啃老”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所致,是无奈之举。现如今,越来越多原本有工作的年轻人却主动辞职回家,加入了“啃老族”的队伍。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从“被动啃老”变为“主动啃老”。
面对被啃老,有的父母是心甘情愿,甚至鼓励孩子回家啃老;有的父母,是在无奈中接受了被啃老的现实;有的父母,虽然不愿和不能承受啃老,却找不到解脱之法。面对啃老现象,批评和谴责无疑是应该的,但不少年轻人,也有自己的苦衷,工作难找、工资低、房价高、婚配难、社交广……不啃老,他们买不起房结不了婚;不啃老,不蹭吃蹭喝,他们就都是“月光族”;不啃老,他们请不起保姆,孩子就无人照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啃老成为社会问题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如今,我们如何看待“主动啃老”这一现象?
批评
精神气象的未老先衰
无论社会存在着如何不公平竞争,无论教育存在着何等的失败,一位成年人,他未能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未能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隐忍坚强的道路上努力张扬,而最终选择了放弃工作,主动啃老,都是不值得支持的,都是一种人格羞辱。因为老人能够被你“啃”的时间是有限的。等到没有人可“啃”的时候,难道我们就要束手待毙吗?
最让人不安的就是,面对竞争压力、这些年纪轻轻的啃老者,已放弃了奔放冲刺的人生性格、敢冲敢说的青春性情,更失去了无所畏惧、善于挑战的事业性格。在精神气息、人格胸怀、人格硬度上,呈现一种未老先衰的气象。“哀莫大于心死”,这种精神的衰败才是最让人痛心和伤心的。如此“老年态”,如何能有大作为呢?主动啃老不能得到原谅。
令人不解的是,对于这种“主动啃老”,竟然不乏支持者。想到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精神自强、人格坚强,才是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前路的磨难,不是选择啃老的理由,而应该成为继续进步的阶梯。断除了这种“草莓性格”,主动啃老才能得到有效缓解。
雷泓霈
提醒
警惕引发“蝴蝶效应”
如果说找不到工作,“被动啃老”还情有可原。既然找到了工作,却“主动啃老”,就不可思议了。究其根源,主要是工资待遇差,工作压力过大,眼界高、虚荣心强,放不下身价,孩子与父母达成一种契合,双方愿打愿挨造成的。也就是说,是家庭与社会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问题是,“被动啃老”已经够折腾人了,又来个“主动啃老”,岂不扇了立法禁啃老一记沉重的耳光,更说明啃老现象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如何是好?
现实生活中有种“旁观者效应”,说的是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而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推而广之,看到他人“主动啃老”,其他人也会如出一辙,也就是说,很可能你“主动啃老”,我“主动啃老”,他也“主动啃老”,可谓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你我他均“主动啃老”这方面的“蝴蝶效应”。
社会上出现某种现象,或许难以避免,关键是要正视并加以消除,而不是放任自流。所以,必须警惕“主动啃老”引发“蝴蝶效应”,以免“主动啃老”这只蝴蝶扇动翅膀,引发较大范围内的“蝴蝶效应”。
张亚莉
析因
源于“被动文化”泛滥
“主动啃老”增多,当然不是好事,但这种现象不能单纯地责怪啃老族,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被动文化”泛滥。
所谓“被动文化”指的是,我们本来应该主动思想,主动运筹,主动做好的工作没有主动起来,而是在“被动”中,如同蜗牛一样缓慢移动,甚至应付了事。
比如,我们的劳动法落实问题。在报道中,我发现,主动啃老人中相当一部分是不愿意承受那种福利小、工资低、压力大的工作,而这种不愿意接受并非他们多想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他们应该得到的没得到,心理不平衡。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劳动法落实被动的问题,在劳动法落实上,我们许多执法部门是民不告,官不追究,官追究了也不落实,整个是被动执法,劳动法不发威,舆论再呼吁也没用,劳动者永远处于弱势地位,当然不愿意工作了。
比如,我们的就业教育问题。说实在的,我们现在缺少非常实在的主动就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缺少针对学生个性的就业指导,就业规划;缺少学生学到的真正有用的就业技能;缺少对学生正确就业意识的特色教育。现实中,一些大学的就业教育多是应景的、被动的,缺少主动的、个性的、实效的工作,这样,就必然导致大学生毕业之后茫然不知所措,在碰撞中重新成长,有的则走入误区,流入啃老队伍中。
我认为,以上现象很多,已经形成了一种畸形的被动文化,“被动文化”泛滥已经是一种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被动文化的大潮中,一些年轻人必然身不由己,这十分危险,这个危险将让一个民族的勤奋力、吃苦力、创新力落伍。铲除“被动文化”现象,是遏制“主动啃老”增多趋势的关键。
殷建光
建议
立法之外的解决路径
怎么解决啃老的社会问题,一些地方尝试了立法的途径,如2011年刚颁布的《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就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骗取、克扣或者强行索取老年人的财物。”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立法是很有必要的,至少给了父母拒绝孩子啃老一个依据,也为加强年轻人的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个素材、一个依据、一个契机。但是,效果如何,恐怕不是立法本身能够解决的。
老年人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涉及复杂的血缘、情感等纠葛,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法律难断家务事”。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转型导致社会情感撕裂,血缘无论如何都是情感最后的港湾;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老有所养”还不能完全指望社会。“养儿防老”即使只是一种虚幻的情感寄托,但老人也需要留下这最后一点希望。于此,老年人拿起法律武器捍卫权益的自信,是拳头还未出手就先衰了三分。
实事求是地讲,除了极少数家境优越或不思上进的“啃老族”外,大多数人的“啃老”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完全杜绝“啃老”行为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对待啃老族,一味地指责、埋怨是没用的。社会问题就需要从社会本身寻找原因,就需要社会采取措施来解决。加强对年轻人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精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刻不容缓。但更紧迫的是,要确实保证就业公平,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郭文婧
-三言两语
●不能责怪年轻人。我们现在办的大学是越大越好,人招的越多越好。你看还有谁做产业工人?还有谁种田耕作?还有谁做服务员?
——刘志远
●接受过大学教育,更应该知书达理,性情平和,实事求是,为何这些人不去主动调整心态,迎接挑战呢?
——田连忠
●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没有农民工好,吃苦耐劳的劳动者意识还没有农民工实在。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胡月
●孩子吃一点苦就觉得心疼,工资低一点就无限牢骚。别忘了,这种重复性的吃苦、廉价性工作,也是在为未来积累资本。没有这种基层的积累,怎么可以成就未来的辉煌呢?人生规划太短视、太功利了。
——岳军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不要把疼爱孩子变成了溺爱孩子,呼吁了几十年,不但没有改观,反而有更严重的趋势。
——范南媛
●学校的教育、家长的期待、孩子自己的追求,都是“高质的生活”,本身没有错,但却将“高质的生活”与单纯的“应试、升学”紧紧绑在了一起,生活压力的现实、社会不公平的普遍存在、挫折难以避免等人生的第一堂必修课,却忘记了。
——齐望
●提倡素质教育好多年了,但是多数地方是被动落实,很少有积极主动创新落实的,这种被动落实必然没有创新,没有效果,必然成为形式主义工程,最终让学生的人格不能得到健康成长。
——牛津红
相关链接:
不做“啃老族”,也不必成为“财迷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