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因
源于“被动文化”泛滥
“主动啃老”增多,当然不是好事,但这种现象不能单纯地责怪啃老族,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被动文化”泛滥。
所谓“被动文化”指的是,我们本来应该主动思想,主动运筹,主动做好的工作没有主动起来,而是在“被动”中,如同蜗牛一样缓慢移动,甚至应付了事。
比如,我们的劳动法落实问题。在报道中,我发现,主动啃老人中相当一部分是不愿意承受那种福利小、工资低、压力大的工作,而这种不愿意接受并非他们多想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他们应该得到的没得到,心理不平衡。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劳动法落实被动的问题,在劳动法落实上,我们许多执法部门是民不告,官不追究,官追究了也不落实,整个是被动执法,劳动法不发威,舆论再呼吁也没用,劳动者永远处于弱势地位,当然不愿意工作了。
比如,我们的就业教育问题。说实在的,我们现在缺少非常实在的主动就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缺少针对学生个性的就业指导,就业规划;缺少学生学到的真正有用的就业技能;缺少对学生正确就业意识的特色教育。现实中,一些大学的就业教育多是应景的、被动的,缺少主动的、个性的、实效的工作,这样,就必然导致大学生毕业之后茫然不知所措,在碰撞中重新成长,有的则走入误区,流入啃老队伍中。
我认为,以上现象很多,已经形成了一种畸形的被动文化,“被动文化”泛滥已经是一种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被动文化的大潮中,一些年轻人必然身不由己,这十分危险,这个危险将让一个民族的勤奋力、吃苦力、创新力落伍。铲除“被动文化”现象,是遏制“主动啃老”增多趋势的关键。
殷建光
建议
立法之外的解决路径
怎么解决啃老的社会问题,一些地方尝试了立法的途径,如2011年刚颁布的《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就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骗取、克扣或者强行索取老年人的财物。”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立法是很有必要的,至少给了父母拒绝孩子啃老一个依据,也为加强年轻人的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个素材、一个依据、一个契机。但是,效果如何,恐怕不是立法本身能够解决的。
老年人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涉及复杂的血缘、情感等纠葛,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法律难断家务事”。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转型导致社会情感撕裂,血缘无论如何都是情感最后的港湾;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老有所养”还不能完全指望社会。“养儿防老”即使只是一种虚幻的情感寄托,但老人也需要留下这最后一点希望。于此,老年人拿起法律武器捍卫权益的自信,是拳头还未出手就先衰了三分。
实事求是地讲,除了极少数家境优越或不思上进的“啃老族”外,大多数人的“啃老”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完全杜绝“啃老”行为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对待啃老族,一味地指责、埋怨是没用的。社会问题就需要从社会本身寻找原因,就需要社会采取措施来解决。加强对年轻人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精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刻不容缓。但更紧迫的是,要确实保证就业公平,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郭文婧
-三言两语
●不能责怪年轻人。我们现在办的大学是越大越好,人招的越多越好。你看还有谁做产业工人?还有谁种田耕作?还有谁做服务员?
——刘志远
●接受过大学教育,更应该知书达理,性情平和,实事求是,为何这些人不去主动调整心态,迎接挑战呢?
——田连忠
●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没有农民工好,吃苦耐劳的劳动者意识还没有农民工实在。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胡月
●孩子吃一点苦就觉得心疼,工资低一点就无限牢骚。别忘了,这种重复性的吃苦、廉价性工作,也是在为未来积累资本。没有这种基层的积累,怎么可以成就未来的辉煌呢?人生规划太短视、太功利了。
——岳军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不要把疼爱孩子变成了溺爱孩子,呼吁了几十年,不但没有改观,反而有更严重的趋势。
——范南媛
●学校的教育、家长的期待、孩子自己的追求,都是“高质的生活”,本身没有错,但却将“高质的生活”与单纯的“应试、升学”紧紧绑在了一起,生活压力的现实、社会不公平的普遍存在、挫折难以避免等人生的第一堂必修课,却忘记了。
——齐望
●提倡素质教育好多年了,但是多数地方是被动落实,很少有积极主动创新落实的,这种被动落实必然没有创新,没有效果,必然成为形式主义工程,最终让学生的人格不能得到健康成长。
——牛津红
相关链接:
不做“啃老族”,也不必成为“财迷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