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员黄勇正在观察湿度和温度。
海口网12月17日消息(记者 蔡康摄影报道)受较强冷空气影响, 12月10日,夜间我省西部内陆、北部内陆和中部局部地区最低气温降到了10度以下,这样的天气预报市民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天气预报这项工作的背后究竟有多神秘,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准确预报天气,成了很多市民关心的话题。近日,带着这些好奇和疑问,本报记者来到了海口国家基准气候站,亲身体验了一位气象观测员不平凡的工作。
“我们天天盯着天气变化”
12月10日下午3点,海口气温很低。站在海口国家基准气候站的地面观测场上,伴随着阵阵寒风袭来,记者禁不住打起了寒颤。“我们观测员就像医生一样,只不过是为天气把脉,而且要二十四小时‘坐诊’,可以说是天气变化的‘守望者’。”谈起监测气象的话题,正在夹着记录本记录气象变化的气象观测员黄勇开始滔滔不绝。
在观测场内的一排仪器前,黄勇开始先记录地温读数,7支浅层地温表像大号的体温计“卧”在土里,轻轻地拂去上面的尘土,黄勇边看边记录。深层地温表套在一个铁管里埋进地下,埋层深度从0.4米到3.2米不等,观测时需用力拔出。 “我们气象观测员都习惯当一名守望者,随时为老天把脉。”观察云状、能见度和天空状况时,黄勇选好一个位置站好,开始一边抬头看天,一边低头记录。记者在他的观测记录簿看到:“15:45~15:47,云量,3/9;云状,浓积云为主,少量碎积云;能见度,8公里。” 看完了天,黄勇看了一眼时间,走向一边的百叶箱仔细观察温度、湿度的读数,观测一项记录一项......。黄勇介绍,这些气象仪器每小时都要巡视一遍,并将记录的数据与自动气象站数据进行对比。 晚上19时55分和57分,黄勇分别从地面测风仪和气压表上抄来了风向风速及气压数据后开始整理刚才观测的数据。精确是气象观测工作的另一个要求,为了防止出错,黄勇需要对每个数据反复地核查,确认无误之后,这些数据会被整理成报表,上传到省气象台。在那里数据还将被传到国家气象台,和全球共享。每小时45分开始的观测,是地面观测员雷打不动要完成的工作。“我们是市民出行的指引者” “ 光靠电脑的分析数据是不行的,因为是实时观测,我们所报的天气必须定点、定时、定量,误差不能超过万分之一。”黄勇刚整理完相关数据,下一个整点的测量又开始了,他说虽然每天的工作反反复复,非常枯燥,但必须认真对待。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