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空瓶换一枝玫瑰,海口环保志愿者在行动。记者 陈元才 摄
海口正考虑根据季节开设晚间招聘会。记者 陈元才 摄
爱护环境,从小做起。记者 陈元才 摄
景色迷人的海口,空气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记者 陈元才 摄
人性化服务,如沐春风。记者 陈元才 摄
幸福是什么?词典的解释异常简洁———幸福:生活、境遇愉快美满。
幸福不仅是个人对美好生活和境遇的追求,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目标。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辞多次提出,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到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上。无论增速有多大、GDP有多大,但最终老百姓评判生活的质量,还要看幸福指数。
今年11月召开的“海口文明大行动”动员大会上,陈辞再次明确,“宜居、宜业、宜学、宜游”是一个品位城市的魅力所在。它注重城市综合质量,注重城市文化品格,凸显了把海口建设成“全市人民幸福家园”的终极追求。
生活在海口是幸福的,不仅在于这个滨海城市优美人居环境、深厚的历史底蕴,海纳百川、和谐包容的城市性格,还有政府创造的就业创业环境,便捷的政务服务令人如沐春风…… 一个个定格在市民笑脸上的幸福瞬间,为幸福海口作出最美的注解。
空气质量全国第一
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建筑师沙里宁曾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她的抱负。”
海口就是这样一本妙不可言的书,打开第一页是阳光,第二页是沙滩,然后是海韵……而清新的海风,则贯穿着你的“悦读”过程。
“海口的空气可以罐装出口。”这句话曾是一位旅游专家的感慨。每天生活在这样的大氧吧中的海口市民可能感受并不深刻。然而从内地很多大城市到海口的人却有共同的经历:一到海口就变得心情舒畅,咳嗽毛病马上就好了。
世卫组织近日对全球1081个城市采集的空气质量数据显示,在中国PM10(气动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年平均值最低的城市是海口。据了解,今年9月底,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份全球城市空气污染调查报告显示,在上榜的30多个中国城市中,海口的空气也是最清洁。
骑楼老街上工人正在修缮那些老式建筑,斑斑驳驳的墙面掩饰不住它的独特风韵。老街上的招牌可能换成新的,但民国时代的商行老牌匾可能还在;购物累了再走上几步,不远处的钟楼正在水岸长堤边安静守候———生活在海口是优雅的。或独行于西海岸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或三五成群,骑行于地质公园,访幽探胜看火山古村落;或徜徉于文明生态村里看白鹭青天,乡村花园……生活在海口是闲适的。
生活在海口,既是繁荣的,又是安详的;既是世俗的,又是雅致的;既是家常的,又是时尚的……这些不相干的描述,似乎都适合这座城市。
海口把经营城市的赢利用于环境的提升上,较大地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提高。2000年时,海口环保投入为2.78亿,2008年环保投资额达到9.1亿元,2010年环保投资额达到14.94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城市人居环境在不断优化。
优美的人居环境不仅在于老天赋予的优势自然资源,还在于城市建设者的努力。海口市环保局局长陈超介绍,近年来海口实施了龙塘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城市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清洁能源、环境综合整治、美舍河综合整治、西海岸整治、“一园两湖”环境综合整治等环保工程,近5年海口环保投入的累计投资超过50亿元。
“宜居海口”,不仅在于一流的人居环境,还在于其居住条件好、居住成本低,物价、交通、娱乐、治安等生活条件能满足市民和外来者需要。海口在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始终将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重视市民和游客的感受,共同分享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成果。
包容造就幸福和谐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作为中国著名的侨乡,海南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有300多万,分布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在海南移民史上,既有下南洋的海南侨民在异国他乡的辛酸血泪史和侨民们的拳拳报国心;也有“八方风雨汇琼州,十万人才过海峡”的精彩绚烂片断。
如今的海口城市基因里流淌着移民文化的精髓,每个移民都是文化的载体,这座城市因而也融进了众多外来文化、习俗和理念。天南地北的人群与当地的风俗相互融合撞击,使得海口的习俗有如万花筒一般,汇集在一起体现的是城市内涵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龙昆南路有一家外国朋友经常聚会的西城咖啡吧。店主杰夫9年前从澳大利亚来海口,是这家店的老板兼厨师。他经常骑着三轮车到附近的金花市场采购,和商贩也交上了朋友,俨然成了这个城市的一员。
“幸福是异乡变成了家!”在海口市海甸岛的一家小卖部里,来自英国伦敦的菲利浦混杂着海南话、普通话和英语,和邻居打招呼,像是一位老海口市民。
菲利浦在中国生活了8年,2005年时来到海南后就被这里优美的环境所吸引,2006年在海口海甸岛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并开始“定居”了下来。一开始在一家旅行社当高级顾问,随后给政府机关当翻译和英语顾问。他还随相关部门出访了芬兰、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地。如今,他已学会了很多海南方言,并有了很多本地市民朋友。
“海口人的亲切友善和宽厚包容,让来此居家创业的外地人很容易融入这座城市。”海甸岛某旅行社工作的Olga来自俄罗斯。他说,很多朋友选择了三亚,而他则选择在海口工作,因为这里不仅适合休闲旅游,更有商务气息。
在海口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前不久海南师范大学举行第28届田径运动会,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泰国、西班牙等国家的10名留学生,参加学校的体育比赛。
老外在海口生活很安逸,内地人在海口安家落户。“进得来、住得下、不想走”,开放的海口让很多外地人备感亲切。来自不同地域的人在海口和睦相处、互相接纳,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和谐共生,铸就了海口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性格,培养了海口和谐包容的人文精神,让这里成了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共同的幸福乐园。
就业创业一方乐土
建设“四宜”城市,是海口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重大战略举措,是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发展思路的完善升华。
“宜业”是讲发展,指的是就业容易、创业容易、守业容易,有充足的就业机会,有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有企业事业健康成长的良好空间。
今年的冬交会上,美兰区灵山镇运销大户郭义群再次获得市优秀运销商称号。他告诉记者:“2005年前,我年运销瓜菜才3000多吨,经过这5年来的发展,去年运销瓜菜已超过20000吨。”
1996年读完高中后,郭义群回到家乡灵山镇当了一名农民。不久他开始大胆尝试在自家承包的27亩地里种尖椒。当年收成非常好,但经验不足的他却遇上一大难题:如何卖出去?郭义群开始四处找路,几乎跑遍全省大一点的农贸市场,终于把尖椒卖完。从那时起,郭义群开始跑起了运销,并在海口、三亚、屯昌等地建立起了多个瓜菜收购点,借海口出岛的运销优势,把海南的瓜菜卖到了武汉、天津、南京、新疆等地。
如今的郭义群生意开始越做越大,他与其他农民一起成立了海口绿佳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大家在一起资金互用,订单和销路大大增加。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附近农民种瓜菜的也越来越多。他还组织16户村民开始创办种养合作社,带动农民走“猪-沼-菜”的生态循环农业路子。今年10月台风和强降雨后,郭义群的基地抓紧灾后恢复生产,培育了大量种苗向种植户提供。如今这些种苗长势良好,很多种植户开始联系他去跑运销。
今年来,海口市还积极推进就业创业和劳动关系工作。1至11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943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4305人。同时,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全市已有1886家单位12万多名职工签订工资集体合同。明年拟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每天凌晨4点30分,天还没有亮,琼山区社区保洁员吴月琴已经开始清扫道路。尽管工作比较辛苦,但生活有了保障,人也开心了。据介绍,她的工作是由琼山区府城镇大园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站帮的忙,在帮扶零就业家庭的过程中为她安排了一个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将建设海口市人力资源市场定为海口市的八大民生工程之一。位于蓝天路的海口市人力资源市场,近日落成启用。管理方为了方便市民求职,还计划根据海南的气候特点,迎合一些上班族欲跳槽找工作的时间,根据不同的季节考虑开设晚上招聘会。
政务服务如沐春风
“现在海口政府机关办事效率可真快,工商人员一个上午便帮我办好了企业注册,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来海南投资的姚女士,在海口市政府服务中心办理工商注册时说。
多数到市政府服务中心办事的人,都有姚女士一样的感受。不仅来这里办事越来越便捷,而且办事环境也越来越人性化。“去年我来办事时,这里只配套书写文具、饮用水、打印复印、读报栏及自助触摸设备等多项便民服务设施,今年我来办事,发现这里有了宾馆式的‘星级服务’。”来海口市政府服务中心办理房产过户的李先生说,现在大厅里有了手机充电设备、擦鞋机、一次性雨伞套等便民设施,提供申请材料自助打印服务,设置失物招领处等便民区域,方便人们前来办事。
海口市政府服务中心是海口市政府各职能部门集中对社会提供政务服务的窗口。目前全市有37个职能部门进驻中心政务大厅,为社会提供504项行政许可和服务项目,是目前全国审批速度比较快捷的城市之一。今年(截止到11月),中心政务大厅共受理办件378077件,办结率99.14%。
今年以来,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和征询意见,中心结合海口实际情况反复修改,草拟了我市三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工业、旅游等企业投资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三类)建设项目联合审批流程实施方案,今年8月22日开始试运行。试运行以来,审批时限大幅度缩减,通过审批流程的优化、整合、一个窗口对外的受理及提前一次性告知等措施,给申办人办事带来极大的方便,也使建设项目审批工作更加阳光、更加透明。
继去年底推行网上审批工作后,市政府服务中心与市地税局、住建局的三方审批信息实现共享,使得老百姓关注的房产交易过户征税审批期限,从原有的15个工作日变为即收即办。国土局信息系统连通后,也大大提升了一些热点办件的审批效率。
网上申报是当前国际、国内通行的做法,是一种快速、安全、简捷的申报方式。借助党政办公集成环境和互联网这些平台,申办人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各种申报,简化了申报程序,大大方便了申办人。在实行网上审批的基础上,市政府服务中心正逐步推行网上申报工作,有望于今年底明年初开始试运行。
市政府服务中心同时还承担着“12345政府服务热线”的管理、督办职能。服务热线共有61家成员单位,24小时全天候为市民服务。今年(截止到11月底),共接受市民来电共计246883件,受理咨询、求助、投诉、建议各类型诉求办件89203件,办结率96.9%。
市政府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明年12345热线将创新开展热线进企业、热线进学校、热线进军队活动,变被动接听市民来电为主动寻求工作,并着手策划“铁杆粉丝”活动,推动“粉丝”在热线工作中发挥监督、宣传和反馈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开通新浪、腾讯“海口12345政府服务热线”官方微博,使之成为反映市民心声、服务市民诉求的新平台新媒介。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