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毙拉丹
第一枪中胸、第二枪中头,54岁的“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本·拉丹就这样毙命于美军“海神之戟”行动中。而地球的另一面,美国白宫形势研究室的屏幕前,总统奥巴马对着实时传回的视频说:“我们搞定他了。”
本·拉丹被认为是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的幕后领导人。美国总统布什则在其任内发动了针对“恐怖主义”的“反恐战争”,其中就包括始于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始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时至今日,反恐战争的硝烟弥漫10年,乃至美国人在2011年宣称击毙本·拉丹为止,仍难散去。
美国东部时间夏令时2011年5月1日周日下午4时左右,即巴基斯坦标准时间2011年5月2日周一凌晨1点左右,本·拉丹身着长袍睡裤,在他位于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藏身之所内被“搞定”,死在了一个月黑之夜。在此之前,他已经东躲西藏了十年之久。
拉丹之死与美国战略调整
击毙拉丹使美国反恐战争获得了象征性的胜利。在“搞定”拉丹后的第60天,奥巴马政府于美国时间6月29日公布了新版《国家反恐战略》,这是2006年以来美国首次全面更新反恐战略。
据新华社报道,根据这份由白宫公布的战略,美国宣称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等“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与组织都对美国构成安全威胁,但“基地”组织及其分支对美国构成最重大的直接威胁,因此成为这一战略“重点照顾”的对象。除了“基地”组织,美国土生土长的恐怖分子也是打击的重点。
有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的新战略与其前任的泛化反恐形成了鲜明对比,显示美国的反恐目标呈现收缩之势。
在宣布新战略时,奥巴马的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说,这一战略标志着美国首次将本土作为反恐努力的最重要“战场”。他说,奥巴马制定反恐战略的出发点是务实,并没有提出概念性的新思路,而是综合了过去10年间取得成效的政策与做法。
小布什政府发起全球反恐
“反恐战争”一词始用于美国总统小布什及其高官幕僚们。2001年9月20日,也即是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并造成近3000名无辜者死亡后的第九天,在一次电视直播的讲话中,小布什说,“‘反恐战争’始于针对基地组织,但不限于基地组织。在所有恐怖组织的网络被发现、切断、击败之前,战争都不会停止。”
就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于9月13日在《纽约时报》撰文表示,这次袭击堪比“珍珠港事件”,他说,“不知道我们的国家是否意识到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珍珠港事件”,那就意味着一场漫长的战争在等待着我们。”
从2001年开始,美军和北约先后发起代号“OEF(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持久自由)”和“OIF(Operation Iraqi Freedom:伊拉克自由)”军事行动。作为扩展行动,除了OEF-Afghanistan(持久自由-阿富汗)外,OEF行动之下,还包括OEF-Philippines(持久自由-菲律宾)、OEF-Horn of Africa(持久自由-非洲之角)、OEF-Trans Sahara(持久自由-撒哈拉),美国及其盟国的战争足迹可谓遍布地球。而在参与双方的名单上,可以看到一长串的名称:一边是美国、英国等北约诸国,包括有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等,以及非北约的菲律宾、巴基斯坦、韩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南非、萨尔瓦多等国,合共40余国;另一边则是基地、塔利班以及联合伊斯兰法庭、伊斯兰青年运动、阿布沙耶夫、摩罗伊斯兰解放阵线、摩罗民族解放阵线等等一系列的组织,共近20个。
不论这是否世界大战,其战争行为牵涉之广也绝对不是用“区域战争”所能描述的。当然,与一战和二战的国家对国家不同,反恐战争是一系列的国家与一系列的组织在全球各洲展开的一次你死我活的较量。
奥巴马政府从泥潭中拔腿
2011年5月,美国国会的非党派智库国会研究服务处公布了一份报告,报告统计和估算了“自‘9·11’以来,在伊拉克、阿富汗以及全球其他地区开展军事行动的花费”。报告称,从2001年起,除了常规军费外,美国国会额外拨给了军方1.283万亿美元(未经通胀和债务利息调整)。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与哈佛大学的琳达·比尔米斯估计,仅伊战就至少给美国经济造成了3万亿美元损失。
撤军,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就动手干的事情。毕竟,始于小布什政府的反恐战争给美国纳税人造成的直接成本高昂,间接负担还会高得多。另一方面,10年的反恐战争也给美国带来了大量的士兵伤亡:死亡5921人,受伤42673人(据美国国防部人力数据中心2011年3月公布数据)。
2010年8月,美国从伊拉克撤出全部战斗部队。至此,开始于2003年3月20日、历经7年零5个月的伊拉克战争算是结束了。但是,始于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乃至整个反恐战争——哪怕奥巴马政府不再用“反恐战争”这个提法,哪怕“世界头号恐怖分子”被击毙,哪怕“9·11”后美国本土再未遭受类似的大规模恐怖袭击——远未结束,恐怖袭击的爆炸声仍然此起彼伏。
2011年1月1日,埃及亚历山大港发生炸弹袭击事件,造成23人死亡。
2011年4月15日,印度尼西亚井里汶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事件,造成28人死伤。
2011年4月28日,摩洛哥马拉喀什发生炸弹袭击事件,造成17人死亡。
2011年6月25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南方洛迦省发生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至少造成15人死亡。
2011年8月15日,伊拉克多座城市发生十多起炸弹袭击事件,造成230多人伤亡。
……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
美国大选不论谁上台 反恐永远是重要议题
击毙本·拉丹使美国取得反恐战争的象征性胜利,同时,也表明“9·11事件”可以告一段落。
这10年的反恐战争,美国达到了部分目的,一个是“9·11”后,美国本土再没有发生类似的大规模恐怖袭击,因为恐怖组织很难再组织起类似的袭击;另一个就是借助反恐谋取霸权的目的也部分达到;再有就是加强了在中东的存在。
但即便如此,虽然美国本土没有遭袭,英国、西班牙等国家却受到了袭击,说明恐怖活动的全球化比以往更厉害。另外,恐怖主义滋生的根源,诸如贫富分化等,仍未消除,甚至可以说反恐战争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更加肥沃了。
击毙拉丹后,奥巴马政府调整战略,奥巴马政府认为不应该把反恐放在国家战略首要的位置,所以把反恐的战略地位下调,而把应对新兴大国的崛起放在首要位置。但我不认为奥巴马的反恐战略相比小布什是收缩,而是美国关注点的转换,奥巴马的战略布局是在中东收缩,在亚太进取。
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不论谁上台,反恐永远都是重要议题。美国的安全环境是很好的,所谓“东西有两洋,南北无强敌”,所以美国人对安全威胁的承受力是比较弱的。反恐不会像表面的那么轻松,会始终保持高压,任何美国领导人都害怕会因为反恐不力断送自己的政治生涯。
本·拉丹被击毙,基地组织可能会沉寂一下,但是今年的“阿拉伯之春”却为明年带来新的情况,部分激进伊斯兰主义者开始转向走参政路线,其势头在明年来说看涨。
恐怖主义分子的目的是要破坏西方的秩序,而部分激进伊斯兰主义者现在通过西方的方式在其国内参与政治,掌握政权,从长远看,比恐怖主义行为对西方秩序造成的破坏更大。(记者周煦钊)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