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由十个部委与主流客车生产企业联合召开的新校车标准征求意见会在京召开。“新校车标准”征求稿在客车行业引起普遍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以主要做中大客车的“宇通标准”作为行业标准,中小车企往哪里摆?二是征求稿全面参照美国标准,如何结合国情实际?
尽管各方有分歧,但在这个原则上却达成普遍共识:“安全第一”。这就是说,校车标准的制定,理应从框架到细节都贯彻安全准则,同时兼顾车企的正当利益,而不是一上来就陷入“分蛋糕”之争。
一些车企的“标准焦虑”,其实是想分得校车市场蛋糕的利益焦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无可厚非,但校车产业本质上是良心产业、安全事业,应该有较高门槛、较高标准,同时集合我国最优秀车企的力量共同来做,发挥大企业、中小企业各自的优势长项,在安全质量和性能上把校车打造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标志性产品。
以安全的标准来衡量,对“美国标准”也应理性看待。一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校车事业在我国毕竟是一个新事物,离不开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一些基本的安全设计、技术标准可以作为参考,比如校车有比普通车辆高得多的底盘和保险杠,有较大的挡风玻璃使司机具有全景视角,类似这些配置是确保安全的底线标准。
二则,防止照搬照抄,食洋不化。中国校车为谁而造?重点服务对象还是广大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们。这就需要考虑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地方财力,二是路况条件。美国式的“悍马校车”“装甲校车”,看起来固然风光,听起来固然快意,但在巨大的校车需求面前,以有限财力难以支撑,在复杂路况下不易通行,运营成本也会居高不下。如果校车标准脱离现实国情片面追求高精尖、脱离地方实际搞“一刀切”,在实施上就难免会陷入落空的尴尬,非但不能让交通安全真正落地,甚至会造成学生无校车可坐的问题,无异于画饼充饥。
校车标准需要实事求是,也应与时俱进。在现有条件下,制定确保安全、因地制宜的1.0版本,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财力增长,不断调整和提升安全标准,制定2.0版本、3.0版本等,有步骤地实现安全标准升级,这是更为现实的行动路线图。
2010年7月1日,国家出台了首部校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其中明确禁止超载,也对校车的安全“标配”做了硬性规定,诸如小学生校车每座必须配备安全带、安装“汽车黑匣子”,至少应设两个应急出口,并明确双层客车、铰接客车等不应作为校车。然而,这样的制度设计却在不少地方遭遇了执行难甚至是不执行。超载超速现象、改装车底盘的不合格校车一再成为摧残孩子生命的“死亡推手”。
好标准并不是万能的,标准问题也并非校车安全的全部。在校车问题上,我们主要缺的不是标准,而是扎实有力的执行。让一辆辆安全校车出现在家长和孩子们期待的视线中,才是硬道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