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南英利为代表的新能源工业开始在海口崛起。
开栏的话:经过“十一五”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海口市“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取得稳中求快的效果。靠的是什么?其中的发展思路、决策值得我们深思、总结。在海口市“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海口晚报和海口网特别推出一组系列报道,旨在盘点海口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敬请予以关注。
海口网2月10日消息(记者 黎光)作为全国最年轻的省会,海口经济总量不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海口市根据岛屿经济的特色,并不是纯粹去追求GDP的增长,而是讲科学发展,讲发展质量。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辞指出:我们的发展就是要让全体市民有幸福感———这,正是海口追求的科学发展。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体市民的努力,特别是5年来的艰苦奋斗,海口已经信心十足地走在平稳快速前进的轨道上,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步伐,向“宜居、宜业、宜学、宜游”最精最美省会城市的目标迈进。
5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1.9%,增长1.7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8%,增长1.6倍。
拉长短板 夯实基础待起飞
回过头来看两年前,国际旅游岛政策刚刚宣布,房地产再演高潮;随后国家实行限购调控,房地产热急剧降温,再一次显露出它的脆弱性。
但这一次,海口早有准备,通过及时调整发展理念,转变生产方式,海口三次产业比重已调整为6.8∶25.0∶68.2,形成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海口在逆势中上扬。
此前,海口人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房地产高潮,创下过年产值递增40%以上的奇迹。随着宏观调控的实施,泡沫立马被戳破。
没办法,一块板再长,水桶也只能蓄水到短板处。这个水桶就是我们的实体经济,我们只能加高每一块板,尤其是拉长短板,才能蓄满水。
要发展,需要坚实的基础。为此,海口人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把欠账太多的短板拉高变长。
过去的5年,整个海口就是一个打基础、修跑道,准备起飞的“工地”。
全省最大的立交桥———龙昆南立交桥施工已进入尾声,今年3月就要建成通车。届时,从海口龙昆南路到机场只有10分钟的车程。
这些年,海口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东环高铁海口东站,原计划只需支持中铁在这里修个车站就行了。
5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38.3%,扩大到134.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4.2%。“六纵一横”的对外交通公路体系和“八纵六横”的市区主干道网基本形成。棚户区改造与新区开发成效明显,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长效化。
要发展,还得靠实体经济。这几年,我市一直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海口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实施以海口综合保税区、海口国家高新区为主的“两区八园”管理体制。以高新技术为导向,让新型工业唱主角;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按产业聚集。按照这个思路,海口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海口新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了以前传统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以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现代物流、体育休闲等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海口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