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2月11日消息 近日,海南省政协委员邢增仪向“两会”递交提案,建议在海南建设“三龄女子学院”,认为建一所高品质、高规格的女校,树起女性教育的标杆和旗帜非常必要。
在文革期间中断的女校,消失了三十多年,大多数人对女校的印象,还停留在记忆中或影视剧里,或模糊或新奇。而女校在中国已有150多年的悠久历史。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北京、上海、沈阳、无锡等城市相继恢复了当地曾经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女子中学。
如今,女校作为妇女解放运动标志的辉煌已经褪去,在男女混合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女校的教育模式颇有“非主流”的争议。女校到底是不是一些人想象的“尼姑庵”、“修道院”呢?
赞同者的理由是,因性施教的方法能发挥女生的性别优势,没有了异性的“干扰”,学生淡化了性别意识,更容易建立起自尊和自信,也减少了青春期躁动的影响。反对者则认为,男女分校是不平等、不自然的事物,女校教育阻碍了男生和女生正常交往,可能让女生人格发展不健全。
女子学校作为多种办学模式中的一类,与男女同校的教育主流模式相比,在任何时代都处于边缘状态。但这并不妨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10%至30%的女校或男校。不同的教育模式,各有利弊,也都结出了优异的教育成果。事实上,不应该简单地从创新或者复古的角度来理解这一争议,一味争论单性学校或男女混校的利弊意义不大。
不同时代的女子学校,有不同的时代使命,办学宗旨、办学形式、课程内容,也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历史上,女校教育以培养贤妻良母为宗旨,以成为贵族淑女为目标。如今女校的办学意义,再来强调这般“特色教育”,说服力不强,争议也会更大。女校存在的现代价值,是不是“非主流”要看实质而不能只看形式。
撇开读女校是为了防止早恋这类简单化的想法,女校如果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唤起新女性意识的自觉,促进女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优化,未尝不是开放办学的一种有益探索。
正如邢增仪委员提到的,海南作为宋氏三姐妹的故乡,史上又不乏黄道婆、冼夫人、红色娘子军等巾帼英雄,创建“女校”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何不尝试探索多元的办学模式,从女娃娃抓起,提高新时代女性的素质,是为海南女人造福,也是为海南男人造福。
相关链接:
海南政协委员:应设立海南商业银行 发展离岸金融业务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