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落后的装备,是海口一些小渔船的现状。
海口网2月13日消息(记者邓宇 郑文强摄影报道)2010年11月2日,琼海口03052号渔船前往文昌七洲渔场附近海域作业,船上有14名船员。当晚9时许,渔船遭遇大风浪袭击,在半小时内沉没,10名渔民遇难,3名渔民失踪,只有1人生还。
2010年12月,海口一艘渔船在新埠岛附近海域航行,突遭一艘不明船只撞击后沉没,船上共有3名船员,其中2人死亡。
2011年1月,一艘小型渔船在海口湾海域内航行,遭大风浪袭击后沉没,船上有3名船员,2人死亡,1人失踪。
2011年4月,一对父女在南渡江琼州大桥南面100米的水面上,驾船捕鱼时出事身亡。
频频发生的渔民作业安全事件,使省海洋渔业厅联合省安监局给海口市海洋和渔业局下达了督查整改意见。一时间,海口渔业生产安全被推上了整改的风口浪尖,也成为全省各市县吸取教训的“典型”。如今1年时间过去了,海口的渔业生产安全整改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
执法者的无奈 不到20人管2154
据渔业部门统计,目前海口在案的大小渔船共有2154艘,其中编内为1279艘(即在农业部备案),编外875艘(即纳入管理的),涉及秀英、龙华、美兰的48个村委会。我市渔船数量最多的前三个村分别是新海村271艘、荣山寮村和演海村各150艘。
2月9日下午,连续几天的阴雨和大风天气,使数十艘大大小小的渔船停泊在海甸溪。与停泊地仅仅相隔数米的道路边上,形成了一个海鲜“马路市场”,这个市场的摊主多数为刚刚捕捞回来的渔民。
“买不买点鱼?刚打上来的。又新鲜又便宜!”很多摊主习惯这样招呼客人。相对于正规市场和海鲜店的价格,这个马路市场的海鲜价格显然更“亲民”,吸引了不少过往路人,甚至有人专门开车前来购买。细心的人很容易就能发现,在这里摆摊的都是女性,她们都是渔民家庭的女眷。
据了解,在近海捕鱼的船大多是以家为单位的“夫妻船”、“父子船”。男人们出海归来后,将鱼交给妻子后就去喝茶或休息了,而卖鱼就是这些渔民家庭女眷负责。这些家庭每天的收入就是卖鱼所得的钱。“鱼多钱就多,鱼少钱就少。”很多渔民谈及自己的收入时这样表示。
利用卖鱼的间隙,记者与来自荣山寮村的陈阿姨聊了起来。陈阿姨说,她嫁到村里就开始随丈夫出海打鱼,至今已有15年了。每天下午回来后,丈夫就和其他船主去喝茶,她则在路边卖鱼。谈及渔船事故,陈阿姨说:“我们一般都会看天气,只要不太恶劣就会出海,一家人都靠这个吃饭。”她家的船上给每人准备了一件救生衣,但她从没参加过渔政渔监部门举办的安全生产培训。
“海口的渔船管理很难,问题也不少,我们不到20名执法人员管着2154艘渔船,难度可想而知。”市海洋与渔业监察支队一名负责人说。
监管中的艰难外地渔船“很棘手”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渔民安全意识的提高,但同时发现一些问题。停泊在海甸溪的渔船除了本地渔船外,还有印着“粤徐”等标志的外地渔船,由于没有出海作业,渔船上的人不是聚着聊天就是打牌。
陈先生是一艘来自湛江渔船的船主,面对记者他似乎有点“防备”。他说自己渔船上的人都是家人或亲戚,在海上打鱼已经10多年了,由于这几天海面上风大,气候比较恶劣,就把船停在这里,没有出海。
“你们的渔船上有没有救生衣和救生圈,能带我到船上看一下吗?平时有没有执法人员来检查?”记者问。陈先生呵呵一笑:“这些都有,没有人来检查,你放心了,我们会注意安全的。”说完,陈先生迅速跑回船上,但一直都没有给记者看救生衣和救生圈。
对于外地渔船的管理,海口的渔业执法人员感到很棘手。“很多都是没有任何证的渔船,平时一家人在船上吃住,在不同的区域捕鱼,这个地方查得严一点,他们就马上换一个地方。”市海洋与渔业监察支队的一名执法人员说,渔船不像在地上跑的摩托车,暂扣回去可以关在一个大院子里等候处理,暂扣的渔船只能放在岸边,必须有人24小时在船上看管,在执法人员有限的情况下,这个工作量太大,显得力不从心。
另外,渔船造价高,往往是一家人惟一的收入来源,因此在执法人员查处违规渔船时,往往遭到渔民的不配合。
部分小渔船“逍遥法外”
海口还有多少没有登记的“黑渔船”?这个问题连渔业部门都无法了解。
西秀镇荣山寮村的一名渔民蔡先生告诉记者,村里的大渔船基本上都进行登记了,小渔船一般不会去登记,小渔船一般只会在近海打鱼。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黑渔船”没有进行登记,渔业部门也管不到,有时候为了生计,在天气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这些小渔船甚至会冒着危险出海打鱼,安全隐患更大,出事的几率更高。
市海洋与渔业监察支队的一名执法人员说:“到底有多少黑渔船,我们确实不清楚。就像电动车一样,上了牌的管理部门才能了解,不上牌的数量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
救生衣“不方便”
记者从省海洋与渔业厅了解到,按要求,出海作业渔船须配齐救生、消防、报警、通信、导航等安全设备。每艘船至少要配救生圈两个、灭火器两个,救生衣则要做到人手一件。但实际上,一些渔民买了救生衣和救生圈,就是放在船上,平时也不保养和穿戴。“只要老天保佑就行”,存在不少渔民的思想中。一些渔民甚至认为救生设备放在船上不吉利,干脆搁在家里,而不是随船备用。
2011年4月22日上午,一对父女在南渡江琼州大桥南面100米的水面上,驾船捕鱼时出事身亡。据事后死者亲属向调查人员称,女儿不会游泳,怀疑是女儿掉下水,父亲下水救她最终双双遇难。
据调查人员分析,南渡江水面没有风浪,懂水性的父亲如果懂得水上救生的知识,一定能将女儿救起,估计是父亲在救人时方法不当,在水中拼命挣扎的女儿将父亲拖入水中导致悲剧发生。另外,父女出海打鱼没有穿救生衣,也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看到我们在海上执法,他们可能会马上穿上救生衣,但是我们不在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马上脱下。”市海洋与渔业监察支队的一名执法人员说。对此,许多渔民的解释是,“穿戴着救生衣作业十分不方便,影响工作效率”。
渔业检查部门:多项措施保渔业生产安全
■科技保障
“这些事件给我们敲响了一个很大的警钟,海口的渔船确实存在‘老旧破小’、渔民安全意识淡薄等种种问题,解决渔业安全生产问题不容忽视。”市海洋与渔业监察支队支队长冯所军说,从去年开始,渔民安全生产就由他亲手抓。在连续发生渔民安全生产事故后,他们决定下大力气整改。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经为全市160艘大渔船装上“北斗定位系统”,实现了100%覆盖,同时给其他2000多艘渔船配备了“渔信通”救助系统,可以一键报警,定位可以精确到经度和纬度。另外,还给渔船配备了救生衣、救生圈和救生筏。而这些“装备”,基本都是免费给渔民配备的。
为应对突发情况,市海洋与渔业监察支队设置专门人员24小时值班,渔民出海作业遇险一旦发出警报,渔业监察部门就会采取最及时的措施出海救援,或与南海救助局联动。相关人员用数字进行了解读———“24小时值班待命,一旦有报警,可在10分钟内出动。”
■加强培训
对渔民安全作业进行培训,增强渔民安全意识,是预防渔民海上作业安全事故不可缺少的措施。冯所军表示,现在支队的执法人员都下到渔村,现场给渔民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免费发放安全知识材料。同时,还要求船主给船工购买保险。
去年,支队已经集中开办了6期职务船员培训班,共有1035名渔民参加了培训。同时,利用休渔季节举办了3期安全生产培训,累计培训超过1200人。在培训班上,红十字协会和120急救人员还现场给渔民讲解了急救常识,针对溺水等情况进行现场演示等。
针对一些新近添置的设备,如北斗定位系统等,市海洋与渔业监察支队除给渔民发放操作光盘外,针对部分渔民文化程度不高的现状,还邀请厂家派人前来现场安装和演示,帮渔民解决实际困难。
此外,执法队员还下到基层,上门为渔民办理各种手续和证件,也对加大海上执法力度起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现在只要海上风力达到8级,执法船就会到各个防风港口,要求渔民不得擅自出海捕鱼。
冯所军告诉记者:“现在我们与村委会、渔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们已经能理解我们的工作了。”
■政府支持
出海捕鱼自古以来就是一项风险与利益并存的营生。正如一些渔民在采访时所说,都知道出海危险、冒风出海更危险,但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出海。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愿意继续跟随长辈从事捕鱼这个行当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在渔民家庭自身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他们更愿意从事海水养殖或购置安全性能更高的中大型渔船。
“安全生产无小事,需要常抓不懈。”对于下一步的措施,冯所军表示,今年更要突出抓安全生产这一块,在保障、监管已经取得的经验上,不断形成制度化和长效管理。另外,还要争取政府的更大支持,比如在港区视频监控方面,我省的陵水黎族自治县已经走在了前面,在渔船管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海口也将加快渔船安全生产方面的保障工作,并常抓不懈。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