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2月27日消息 两年来,海南省按照中央提出的“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目标,深入推进农垦改革,农垦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取得重要成果。目前已投入了近80亿元,解决垦区民生历史欠账问题,职工群众的用电难、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重大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农垦改革进入“深水区”
海南农垦建立于1952年,是“屯垦戍边”的产物,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基地,数十万垦荒大军一代接一代,在荒山野岭洒汗流血,创造了在北纬18度以北成功大面积种植橡胶的奇迹。
4年前,在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并不断深入的时候,我国第三大垦区的海垦仍然是政企不分,面临着种种病灶。一度是海南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海垦,到2006年,其对海南GDP的贡献比重已从1988年的33%下滑到7%。改革迫在眉睫。
“体制限制和机制不灵束缚了农垦人的手脚,现在的改革就是为企业彻底松绑。”国务院海南农垦改革工作小组组长、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抛出这样的判断。“海南农垦是手捧金饭碗,脚踩金土地。”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一新刚刚主政海南农垦时,发出过这样的感慨。
廖晓军和王一新的放言,基于同样的背景,那就是海南农垦即将下放给海南省管。
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要求用5年时间实现海垦“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并建成以天然橡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集团。
海南改革的“一号工程”
2008年,省政府把农垦改革作为海南改革工作的“一号工程”。
按照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以2010年9月海南省农垦总公司与海南省农垦总局实现政企分开,海南省农垦总公司改制更名为“海南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为标志,国务院关于海垦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的目标任务完成。目前垦区职工养老保险已纳入省级统筹,历史拖欠的工资、医药费、养老金、社保费已全部还清。
垦区500多所中小学校、职工五项社保、民政、气象等等社会职能已基本移交地方属地化管理。新星和加来等两家试点农场已正式移交地方管理,2011年9月6日,海南农垦启动了桂林洋农场移交海口市属地化管理工作。
2011年1月,海南农垦集团控股的海南橡胶公司成功登陆国内资本市场,这被视为海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海南橡胶的成功上市,为海垦改革占领了制高点,成为海南农垦集团内其他企业的一个标杆。
改革发展成果还普惠垦区职工群众。海垦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以来,海垦共投入近80亿元,解决垦区民生历史欠账问题,垦区职工群众的用电难、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重大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通过改革,农垦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职工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正在成为海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