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底的“双18”限令,到今年初的“公车限行”新规,再到最新的公车采购“自主品牌”限制,剑指“公车浪费”的新规在近期密集出台。
公车改革,“三公”改革的重头戏,每年数以千亿元计的公车费用,一般占到全部“三公”经费的六成甚至更多。专家指出,看似习以为常的公车消费,实际上是变相的“车轮腐败”,大刀阔斧推进公车改革,大幅削减公车开支势在必行。人们关注,“紧箍咒”能否管住“公车乱象”?
从源头遏“奢侈病”:自主品牌唱“独角戏”
工信部最新公布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堪称“最给力”的公车采购目录。入围的400多种车型全部是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包括上汽、东风、一汽、广汽、奇瑞、江淮等主流自主品牌。
当下满街可见的“洋品牌”公务车也许将渐渐淡出人们视线,自主品牌汽车登场的这场“独角戏”将唱出怎样的新意味?
在长期关注公车改革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看来,此次目录发布是对去年底“双18”限定的一种推进和细化,“是给公车采购环节再上一道‘紧箍咒’,从源头遏制公车浪费。”
去年年底,工信部发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明确要求,申报公务车目录的轿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
“‘双18’限令实际是把一些豪华、大排量车挡在公车采购门外,而自主品牌目录则是把‘钻空子’的空间压缩得更小。”叶青说,“自主品牌汽车少说比同档次合资品牌便宜2万元,而使用中累计保养、保险等费用节约就更多,全国公车加起来可能就是上百亿元。”
汽车业内专家钟师也认为,公务用车必选“国货”,是治愈当下国内公车“奢侈病”的一剂猛药:所有入选车型,全都符合1.8升、18万元的限制,杜绝了外资豪华品牌,实际上也刹住了公车“攀比风”。当然,“自主品牌”的发展,不能仅靠政府的“扶持”政策,最重要的还是靠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系会秘书长饶达表示,下调公车采购标准的空间还很大,“以目前自主品牌产品水平,10万元至12万元的产品足以满足日常公务需求。”
奇瑞汽车新闻发言人金弋波认为,此次目录变化显示了中央对于遏制公车浪费的决心,“自主品牌其实早已进入政府采购目录,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面子观,实际采购自主品牌公车的比例很低,远远没有达到50%的规定。”
告别贪大求洋,“国货”公务车推动清新风
“多年来公务车采购一直维持着‘国产’这一模糊定义,但实际上市场却一直被‘国产’的合资品牌垄断。新的目录规定了公务车采购不仅要国产,而且明确要选国内自主品牌,一开始是觉得有点意外,但仔细想想不仅很合理,而且感觉有点‘迟到’。”汽车行业专家贾新光认为,经过10年超高速发展,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汽车市场,更是第一产能大国,如果公务车都不用自己的品牌,那是“汽车大国的遗憾”。
复旦大学社会学者顾晓鸣教授说,即使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只要拥有汽车工业,大多选择本国品牌作为公务公车,这是“国际惯例”。在韩国,不仅是本国公务车,即使驻外使领馆,用的也是“现代”。当然,如何在未来的政府采购中避免地方保护、形成公平竞争氛围也值得关注。
专家认为,公务车限购“国货”,带动了三大示范效应。
首先是对于自主品牌的扶持。目前国内车市出现下滑趋势,自主品牌首当其冲。贾新光分析,目前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已经从40%萎缩到30%左右,公务车用“国货”,对自主品牌是一种扶持。“目前全国乘用车年销量超过1400万辆,公务车仅百多万辆,与其说是对自主品牌业绩上的拉动,不如说是一种带动作用,对发展汽车自主品牌很重要。”
其次,促进节能减排。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蒋峻说:“目前自主品牌产品中小排量车是主流,而且一些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新能源等节能汽车也将陆续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告别贪大求洋,转向绿色节能,政府公务用车的选择对大众消费示范作用强,对社会带来的长期影响不可估量。”
第三,推动清新政风。多年来,公务座驾的档次,暗示着官员级别、社会地位,已经潜移默化成一种社会惯性思维,不仅影响社会风气,公车攀比的歪风,还直接带来了浪费。
企业家项先生说:“原先我开奇瑞车,政府的大门很难进;后来我换了奥迪车,发现政府大门畅通多了。我常想,如果倒过来,领导干部把坐的奥迪车换成奇瑞车,结果会是怎样?也许不仅是行政成本成倍降低,政府部门的形象也会上升。”
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文军说,推动“国货”成为“官车”,那么一些官员把特定档次的车当做待遇差别的观念会慢慢淡化,对推动政风清新、改善政府形象都有好处。
削减公车开支,向“车轮腐败”开刀
国家对于公车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这表明中央政府对“车轮腐败”开刀不手软。但推进多年的公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
首先,“硬约束”要执行力到位。“历年来其实对于公车采购、使用等各环节都曾出台不少规定,但问题在于有些是规定本身不严密,更多的则是没有严格执行。”叶青说,应该建立起更具操作性的细化规定,囊括各种用途、各级别干部的公务用车,防止搞出“双重标准”。
其次注意封堵漏洞,一些如低买高配、二次升级,以“上级领导接待专车”等各种名目购买超标车辆,下级企业购买超标车供上级机关“借用”等“钻空子”行为都要杜绝。公车改革方案应该“阳光化”,公众监督是推进公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环。
再次,管住增量更要推进减量。根据最新公布数据,2011年中央国家机关一般公务用车数量减少1442辆,减幅达37%。这对于各地各级机关治理公车、压缩“三公”消费无疑起到表率作用。专家指出,目前新出台的降低新购车辆标准,是控制了增量一端,把新购公车的成本有效降低,要真正大幅降低公车经费开支,只有将公车总量降低。
文军教授认为,公车使用的监管不仅在于采购环节,整个使用环节同样应该管起来,公车私用、公车滥用的情况,公车能耗高的问题,都应该引入公众监督,才能有效遏止“车轮腐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