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2月29日消息 走进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什邡市马祖村,村民史光芬正在村委会的管理综合服务站登记就业需求信息。“我们管这个服务站叫‘行政超市’,啥事都能办,再也不用老往镇里、市里跑了”,史光芬说,“如今,干部的服务态度比以前更好了,村里大事小事都由村民说了算”。
这是记者近日重访汶川地震灾区时看到的一个场景。三年多过去了,汶川地震灾区不仅如期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而且各地通过创新社会管理,增强了政府服务能力,扩大了基层民主。
震后,涅槃的灾区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记者驱车前往大山深处的什邡市红白镇峡马口村,震前需要近两小时,道路崎岖不平,每逢汛期,常因暴雨泥石流而断路;如今,一条“北京大道”直通大山,约一个小时就能到达。
走进60岁村民江春元的家,门口的灯笼、大红“喜”字格外喜庆。江春元震前因车祸失去右腿,地震将他家夷为平地。震后,在政府帮助下,他修起了新房,家中种了3亩多中药材,爱人平时参与修路、修电站。
他拉着记者走进厨房:“这些米和油都是春节前民政部门送来的。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么关心,我们更要自力更生,把日子过好。”
记者在北川县曲山镇、擂鼓镇等地走访时看到,一座座羌族风情的小楼依山而建,枇杷树、梨树、李树种满房前屋后,农家乐成为当地百姓致富增收的重要来源。
曲山镇石椅村村主任陈华全说,他们震后组织了全村百姓发展农家乐,如今接待游客最多时每天可达千人。去年,全村旅游产业收入上千万,人均纯收入破万,是地震之前的5倍。
震后的灾区,不仅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绵竹市不久前举办了第10届年画节,记者在现场看到,100名儿童相向而坐,他们手中的画笔随音乐翩然起舞,一幅幅年画跃然纸上。绵竹市委宣传部长侯光辉说,中央提出文化大繁荣,震后的绵竹重点发展文化产业,让百姓感受红红火火的“文化风”。
绵竹市剑南镇玉马社区是由南京援建的小区,有6000多名居民,矛盾纷繁复杂。玉马社区支部书记王兴君说,震后,许多社区居民用帐篷来堆放杂物,影响社区美观和交通,政府想拆但“拆不动”。社区召开了议事会讨论决定拆除,并由居民代表去做群众的工作,使拆除工作顺利进行。
“还权于民使许多矛盾迎刃而解。”王兴君说,议事制度打破了长期以来村两委“代民做主”的惯性思维,让老百姓自己决定相关事务,不仅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更有利于提升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公信力。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