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跑两会》——云南
主编:庄严 编导:李杰
在云南,记者每一天都能感受到,这里的26个民族都在期盼着美好的生活。在大理洱海东部的荒山上,记者看到这座滇西技师学院拔地而起,据说,为了建这个学院,光是开山平地就花了5000多万。
李坚告诉记者,滇西技师学院只是云南用地上山的一个缩影,(动画)用地上山,是云南省正在推行的一个政策。简单说:就是指大量的城镇和产业不再向平坝发展,而是要朝着8—25度的荒山、荒坡去发展。果然,当到达德宏州政府的所在地芒市后,市长沙玉庄告诉记者,他们把未来的新城规划到了附近的山坡上。而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记者也看到,蒙自矿冶有限公司正在平整14公顷的山地,他们要把铅冶炼的技改项目搬上山。
在云南,记者不断地看到、听到各种类型的上山:有城镇上山、有产业园区上山,有学校上山,甚至还有口岸上山等等,而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也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制定全省用地上山的规划。
那么,云南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平地不用,而是要把大批的城镇和产业都搬上山呢?为解开谜题,记者也走访了云南省省委书记秦光荣。
记者在云南听到的一个词是:
上山 叫用地上山
那为什么要上山
“用地上山第一个思考就是云南需要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要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云南的基本省情四位一体,边疆、民族、贫困和山区一些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一些实践证明,城镇化发展是加快发展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就是说通过城镇化把各种要素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极增长点来推动云南的加快发展。第二个,怎么保护我们的优质耕地,特别是保护坝区的基本农田问题,而且是非常有限的耕地,这是第二个思考。云南的国土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94%是山区,只有6%是盆地。现在所说的坝区而且通过这么多年来的城镇化、工业化这6%已经被城镇化了,3%因此在整个云南4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当中只有3%是属于我们的优质耕地。过去的习惯性思维搞城市建设都是在平地扩张,如果说云南再用20年时间的话云南的坝区的优质耕地都被城镇化了那就无法向历史负责了,没办法向子孙后代交代了,我们的米袋子我们的菜篮子没有了。第三个思考就是建设适宜人居住的城市的一种思考你到一个城市一看看见的这个高楼好像就是水泥森林,它人居的环境质量很差,怎么改善人的居住的环境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所以说这个用地上山它出于这三个问题的思考,用地上山已经走到哪一步了,我们现在给国土部报了我们用地上山的计划,现在打算在85个县进行试点其中有147个项目这85个县在整个云南当中的县的比例有多大大概三分之二吧。三分之二就是一大半都要开始试点了试点,有147个项目大概今年要启动的,占用山地大概是30万亩的样子。” 云南省省委书记秦光荣说道。
飞机上记者看到,云南几乎到处都是山,坝子非常少。云南农业部门的说法是:这里的4600万人民一共拥有7000多万亩基本农田,这些农田中,最肥沃、阳光最充足的坝子耕地只有2500多万亩。但在空中记者也看到,城市的发展也占领了大量的坝子耕地,一片片的耕地被用来发展住房和产业,看来,云南的耕地危机不仅存在,而且对耕地的保护也迫在眉睫。
云南省国土厅厅长和自兴对记者说道:“资料的统计,过去已经在坝区已经使用了建设用地30%。按照现在这样不节制的用下去十几年、二十年坝区的优质良田将全部用完。”
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告诉记者:“如果坝子被占掉了,我们一半的粮食要从外面调进大概就要调170多亿斤。粮食进来,那就不是经济问题了,那就是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那个被占了之后政治稳定、社会稳定,那只能是一句空话,那可持续发展也是一句空话。”
两位厅长的话,让记者感到耕地保护一定会被重视。但云南省要在85个县开展用地上山的试点工作,也让记者不得不担心,作为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家园,云南独特的热带雨林、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动物精灵,它们是否会因为用地上山,而遭受大规模的生存危机呢?
云南叫彩云之南,整个环境是非常优美的是旅游圣地,那上山之后对环境会不会有一些影响呢?“我们这个城镇上山它不是到深山老林里去上山,而是选择的都是一些荒山、荒地,一些荒坡,这样的土地来作为我们城镇上山的用地而且我们的林地大概占到我们全省国土面积的60%,而且我们城镇用地还不到1%。所以这里面来说它也不会对整个生态带来很大的影响。现在云南,我们正在实施一个森林云南的计划,就是说在未来五年我们要造林3000万亩,改造中低产林2000万亩,另外还要实行1000万亩的陡坡地的生态恢复使我们现在的森林覆盖率从53%达到55%以上。这是一个在生态上面,我们有很大的动作,你所担心的对生态造成影响的问题我想不会。”秦书记告诉记者。
在云南省记者了解到,9年前,考虑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进城对土地的需求加大,这和云南坝区耕地有限的矛盾越来越大,为此,云南省也选择在大理进行用地上山的尝试。尝试中不仅证实了用地上山对节约耕地的巨大作用,同时,对用地上山也逐渐摸索出规律。根据统计,云南省有1700多万亩可以利用的荒山荒坡,这可以满足云南100年以上的发展需求,正是在这一巨大前景下,云南省也正式把用地上山作为发展的道路之一。对用地上山虽然很多人叫好,但是,用地上山仍然绕不过一个话题,那就是——钱。
在云南省规划院,记者看到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城市效果图,它代表了云南城镇的未来,从图上看,不同类型的房屋和山地结合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美好生活愿景也跃然而出。像这样合理利用山地建造人居环境的居住美学,不仅符合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这样,这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大美。
罗厅长虽然表达了云南的未来会美的炫目多彩,但在这个用地上山的工地记者却发现,要让城镇和产业上山,首先要做的就是平整山地,修建水、电、气、路等公共配套设施,这也意味着,城镇上山需要大量的资金。那么,资金问题会成为云南用地上山的拦路虎吗?
荒山、荒地当中要去搭建一个新的城镇,那有一个肯定是缺不了的,那就是资金。资金的问题怎么办呢?秦书记告诉记者:“你说的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我们要推进城镇上山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一般人的思维习惯,认为山上的投资肯定要比平地的投资要多,但是现在我们为了鼓励城镇上山采取了多种措施。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平地坝区的村庄密布拆迁量很大,另外,我们又对占用坝区的农田我们又征收了耕地质量补偿费。这样一算它的成本也是不低的,而在山区用地它的地价是很低的,而且我们还对山区的一些用地的一些基础设施的配套问题还有水土保持问题、环境保护问题、道路交通问题,这些方面我们政府还要做一些投入,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的话,仔细算一算帐的话在坝区的前期投入比在山区的前期投入还要多。你比如说蒙自有一个矿业公司,它原先选择在坝区,通过仔细一算帐,这个项目在坝区的投入前期投入就要9900多万,而在山地的投入只有9500多万。所以说综合一平衡,一算帐的时候,山地的投入和坝区的投入相比较,有些项目坝区可能前期投入还要大一些。”
在大理,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坚告诉记者,为了引导城镇、企业上山,云南省一方面把坝区80%的耕地直接划为基本农田,减少坝区土地的供应。另一方面,提高耕地质量补偿费,把全省坝区每亩土地的价格提高了18—80万元,当坝区土地的综合价格超过山地后,上山,几乎就成了城镇、产业发展的唯一选择。而看到用地上山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后,已经为云南的发展投放800多亿元贷款的交通银行,也敏锐的注意到这场商机。
在云南省国土厅,厅长和自兴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对用地上山总结出:山地城市、基础设施、城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业园区、文化旅游等十种用地上山的经济模式。这些经济模式也在用地上山中起到了引导作用,比如在曲靖,这个来自踌躇满志的浙江开发商,就通过招拍挂,一口气买了5000亩山地开发居住小区。
当问到用地上山成败的关键在哪里时,秦书记讲道:“最关键的考虑就是:一个是建不建得起;第二个是建不建的好;第三个是建不建的美;第四个能不能建出。我们自己的特色建不建的起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成本问题。如果说我们把这个成本问题通过刚才说的那么一些措施把它跟平地上的建设成本差不了多少的话,我想一些搬迁的项目是愿意上山的。这是一个,建的起。第二个,建得好。建的好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建筑安全问题,因为云南的坡地要防止一些地质灾害。这个地质灾害,我们事先要做评估。第三个要建得美,建的美就是说考虑利用这个山水、田园、树林和周围的环境,使这个城市生态景观很好,使人在这个地方住,人的环境质量很高。第四个,思路。要建出自己的特色,就是使这个新建的城市,它有自己的文化内涵,云南是一个民族文化大省,它的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会创造很多特色和特点。”
云南的用地上山,不仅是为了节约耕地,同时更是为云南的城镇化创造空间,从全球来看,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人口的聚集不仅能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市场需求也会迅速增长和多元化,同时它不仅有利于公共服务的普及,也能缩小城乡差距。而在云南的城镇上山中,也涉及到大量农民进城,那么,云南又是如何吸引农民自愿加入城镇化、城镇上山的行列呢?
当记者来到云南这个极度贫困的村庄时,也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至今,农民还住着这样的木板房、村子里也没有基本的水、电、通信、医疗等公共配套服务,由于道路交通不便、和外界很少沟通,三个孩子们记者鸡泽后所呈现的拘谨表情,让人感到心情格外沉重,而这个从窗口望着远处的小女孩,记者也被她忧郁的眼神所感染。
看这眼前的一切,记者再一次认识了“城乡差距”。那么,这个困扰中国几千年的差距,如何才能缩短、甚至抹平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又来到了红河州一个名叫跃进社区的苗族村寨。
在这里记者看到,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洋楼,用上了自来水,电话、电视、冰箱一应俱全,村子里不仅有文化活动室,同时,也建设了健身场。
那么,为何这个跃进新村能够在2年的时间里发生质的飞跃,它的经验又是否可以被更多贫困的村庄效仿呢?记者期待这个答案在跃进村能有收获。
开远市中和营镇副镇长高枣静告诉记者,云南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17个方面,那就是:用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燃料难、安居难、照明难、如厕难、看电视难、就学难、就医难、文娱难、养老难、洗澡难、保健难、乘车难、贷款难、增收难。这17难中,绝大部分属于缺乏公共配套,在基层的调查中,这个农民兄弟也告诉记者,农村缺乏公共配套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家住的太分散。
熊家贵告诉记者,他很羡慕跃进村的村民,在他看来跃进村的村民生活之所以发生巨大改变,原因就是原来的三个苗族村寨搬家组成了一个跃进社区,人多了,公共服务的配套自然就跟上了。听到这样一番话,记者都在想,这个小姑娘如今忧郁的双眼,不知多久会满含希望,因为云南正在推进农民进城,喊出的口号就是——城镇化。
“大量新进城的这些农民,他们成为了居民之后成为市民之后,他们要上山对于他们的这种居住生活的环境的投入会不会比坝子的要贵一点呢?“因为城镇化的浪潮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我由农民变为市民。我们对农民进城也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比较形象的说,我们这个政策就是盖两床被子穿十件衣服。我说的两床被子就是在这个过渡期间他既是农民又是市民城乡的身份两种都兼有双重户籍、两种身份,既是农民的身份又是市民的身份,叫盖两床被子。就是这两床被子,其实说的是他的身份的问题。另外十件衣服就是保留他在农村的五大权益,享受城镇的五大保障——就业保障、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还有保障体系。低保像这样的,同时享受。这样使农民带着一种资源带着一种资产,带着一种尊严进城,使他不成为城市的包袱,而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如果说他这五年在城市里面呆不下去,他回来,回到农村还有他的耕地,还有他的林地,还有他的房产。”秦书记说道。
看到云南给农民兄弟准备了两床被子,十件衣服,记者很高兴,这些政策毕竟迅速缩短了城乡差距。但高兴之余,记者又担心,对以往种田插秧的农民兄弟来说,城镇真的那么好进吗?享受了公共服务,生活就真的就能改变吗?
面对这个问题,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说道:“城乡统筹这一块,让农民在农村里面建设公共配套的这些设施是很必要的,也是城乡统筹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应该是让农民增收。”
或许,张厅长的话就是答案。目前,云南也在大力的发展城镇产业,希望能让身份进了城的农民荷包能鼓起来,信心树起来。而在跃进村,记者也发现,一些老乡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种烟叶、辣椒和加工苗族服饰。
在快要结束采访的时候,记者也听到了一个新消息:云南省希望通过两床被子、十件衣服等政策,在未来10年,吸引1000万农民进入城市,使云南的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
当记者问到这五年的时间,用地上山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时,秦书记告诉记者:“这五年当中,一个是把坝区的优质耕地坚决的把它保护下来了,护住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二,一个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我说过一句话,将来的城镇应该是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城镇朝着山坡走,农田留给子孙耕。这么四句话就是对将来的城乡一体统筹城乡的一个描述。
相关链接:
2012年全国两会今日启幕 政协会议下午召开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