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昨日表示,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出台,现在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异地高考是有条件的,除了考虑城市承载能力外,还对家长和孩子有一定条件要求,家长要在当地有工作。”
鼓励各地尽快推进
昨天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式的袁贵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很快就会出来”。
在有关异地高考的问题上,袁贵仁表示,教育部正鼓励各地尽快推进,有些城市可能难度稍微大一些,教育部也为此正在积极协调,现在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了,涉及很多情况,比较复杂。袁贵仁强调,在参加高考的问题上,目前全国还做不到自由地选择到哪个地方去考试。
与山东政策思路一致
此前,山东省已在全国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袁贵仁表示,教育部酝酿中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与山东出台的政策“思路上一致”。
袁贵仁称,去年1月起,教育部就在各省市展开方案调研、对接和征求意见的工作,现在到了最后时期。教育部很快就会出台一个总的文件,同时鼓励各省积极推进,出台自己的高考方案。谈及方案公布时间表时,袁贵仁表示:用不了十个月。
高考移民不具备条件
对于异地高考,袁贵仁表示,教育部正“积极推进,要有条件准入”。他解释说,参加高考毕竟有条件,“不可能所有人都到一个城市读书”。袁贵仁列举了异地高考条件:城市的承载能力,家长有条件,孩子也要有条件。“家长要在这里工作。高考移民是没有这些条件的,孩子在外地读书,家长在外地工作,孩子却在这个地方考试,这是我们不同意的”。
对于部分考生放弃高考参加国外大学入学考试现象。袁贵仁说,现在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有些家庭有能力承受孩子到国外学习。袁贵仁补充说,他相信“大家最终会选择中国的高等教育”,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有很多是很优秀的。
声音
“考生在哪上学就该在哪高考”
山东省不久前推出高考新政策: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来京参加全国两会的部分人大代表认为,“就地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但是要在全国推行还面临一些难题。
“哪上学就在哪高考”
山东首先破冰的“就地高考”,解决了在山东务工的外来人员子女回户籍地高考的烦恼。长期以来,我国各地都实行高考户籍限制政策,这样就导致广大非户籍考生只能回到原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北流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幼薇谈及“就地高考”深有感触,她身边有一些朋友在广东等地打工,孩子在当地出生成长,受到的教育也比家乡好,但回原籍参加高考却很少有考出好成绩的。全国人大代表,合浦县廉州中学副校长周怀慷认为应该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对考生来说,应该是在哪里上学就在哪里高考,这样才公平。”
要防变相“高考移民”
山东“就地高考”政策出台后,有舆论表示此举将是把双刃剑,在解决务工人员子弟回家高考困难的同时,也可能会引发变相的“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问题在我国不少省份由来已久。2005年,海南的“高考移民”人数多达9793人,以当年报名人数4.49万人计算,平均不到5名考生中,就有1名高考移民。此后,国家对“高考移民”实行严厉的铁腕政策,“高考移民”潮逐渐平息。
王幼薇认为,“就地高考”如果从考生利益出发,肯定是在居住地参加高考更为公平合理,但难免有人会钻空子,还要看实际执行中怎么来规避这类问题。
解决高招资源分配不公
其实,对“就地高考”大众最关心是否会抢占本地的教育资源。“就地高考”话题背后的根本矛盾,在于高校的招生资源分配不均衡。
周怀慷说:“各大学的高考录取名额没有公平分配。像北大清华复旦等一类院校,给山东、河南等省份不过几十个名额,却招收大量本地生源。大学的招生名额应该按省区情况合理分配,分数线应该不要差距太远。周怀慷认为,教育资源应该保证在同一个区域基本均衡,差异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公平。他认为,相对合理的差异更能促使教育发展,教育资源的差距应该是一步步缩小,而各地也应该发展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据新华社电
建言
“实现异地高考应确定时间表”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原副主席陈万志昨天表示,实现异地高考的目标共识达成后,应确定一定的时间表,以使得这一问题对各地形成约束力,“否则也可能遥遥无期”。
陈万志说,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必须在户籍所在省份参加高考引起了多方关注和诟病。“这种不公平已非常表面化了”。陈万志称,现在打破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声很高,这说明,随着人口流动增加,公民追求公平的意识和权利意识在提高,“在所有的公平里,机会公平最重要”。这种背景下,他认为袁贵仁部长的这种表态算是迈进了一步。他也承认,高考户籍限制问题由来已久,“一下子放开这种限制,实际上也不可能,也难以操作,要渐进推进”。
陈万志解释说,打破高考户籍限制的解决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博弈,“这算是一项重大改革,可能是一部分的利益相对受损,这种情况下利益博弈就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和公平问题”。
陈万志认为,袁贵仁部长所提出的几个条件使得问题解决起来具有可操作性,“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是可以理解的。但他认为这几个条件可以斟酌,像矛盾比较集中的城市,“如果录取分数线拉高甚至比其他地方还要高,那谁还会往那跑?”
对于袁贵仁所讲的“目前全国还做不到自由地选择到哪个地方去考试(高考)”的说法,陈万志希望这个“做不到”需要设置一定的条件,“在多少时间内不可行还是永久性地不可行?”
数说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有2.2亿人离开户籍地迁居异地工作和生活。据统计,2010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和初中就学的人数达到997.1万。其中,在公办小学和初中就读的分别占77%和80%。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