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3月14日消息(记者李银 见习记者史雅洁)有关“金融消费安全”征集线索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针对读者反映强烈的存单变保单一事,记者近期走访了海口多家银行网点发现,个别银行理财产品变保单的“误导”宣传仍然存在,以高收益诱饵作为销售误导仍大行其道。
市民:保险推销员银行内卖保险
市民张先生13日报料称:他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被保险推销员推销保险产品,他认为这些人在银行进行保险推销会妨碍市民正常办理业务,而且也不符合相关规定。张先生说,他曾在银行的保险推销员那里购买了一份保险,由于某些问题想退掉保单。找到银行时,银行让他直接去找保险公司,找到保险公司又被告知去找银行。如此推脱,让他疲于奔命,问题也没得到解决。
记者了解到,消费者在银行大厅通过保险推销员购买的保险产品一旦出现问题,维权难度较大。据了解,银监会于2010年下发的文件中明确规定,“通过商业银行网点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的人员,应当是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银行销售人员;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
暗访:记者银行内遭遇保险推销
13日上午,在交通银行一家网点,记者发现该行大厅没有摆放任何保险理财宣传单,但设有理财专席,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理财和保险产品在本行网站上。如果客户在网页上看到某项产品可以主动跟工作人员联系,并给记者留了名片,要求留下记者的联系方式。
在工行文明东路支行,记者没有发现推销保险产品的工作人员,但在营业大厅柜台上放着多家保险公司及证劵公司理财师的名片。银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该银行没有银保人员,如需办理业务,可拿着名片去保险公司进行办理。
记者来到农业银行一网点,在营业大厅宣传架上记者刚拿起一份保险宣传单,一名身着深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即刻上前询问,并主动将记者带至一处办公室内详细讲解各类保险产品。在讲解过程中,记者发现她并未主动明确地指出保险的风险和投保人应注意的事项。
在随后问询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该工作人员并不是银行人员,而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记者就此问题向该工作人员进一步询问银监会的相关规定时,该工作人员慌忙解释称,她是在大厅协助客户办理银行业务,并非主动推销保险产品,当有客户主动向她询问时才对理财产品进行讲解。
回应:属于个人行为银行不知情
记者找到该农业银行网点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银监会的相关规定早已开始执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在银行内推销保险产品属于个人行为,银行方面对这些个别人员的违规操作并不了解,但将对该人员严厉批评并加强对银行的管理,要坚决杜绝这种行为再次发生。
提醒:购买保险务必擦亮眼睛
某银行相关负责人提醒消费者注意,购买保险要擦亮眼睛。银行的工作人员是被禁止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将保险产品的利益与银行存款收益、国债收益等进行片面类比,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收益,以及承诺固定分红收益,同时也不得以中奖、抽奖、送实物、送保险、产品停售等方式诱导购买保险产品。
金融行业3·15:提防被忽悠 认清五花招
银行渠道卖保险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夸大保险合同利益;投资型产品违规承诺固定收益;使用含有欺诈误导内容的宣传资料;隐瞒责任免除、退保损失、犹豫期撤单等重要信息。相关业内理财专家认为,提防被忽悠要认清五种花招:
忽悠计:在银行内推荐理财产品,会给大家一种错觉,以为这是银行的业务,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市民往往没多加询问就办理了。
颠倒计:哄骗顾客保险是赠送的,引诱顾客将存款变成保险。
混淆计:保险公司人员身着与银行工作人员一样的服装,让顾客误以为他们就是银行的工作人员。
诱惑计:一旦有人对此感兴趣,保险人员就许以高息概念诱惑顾客,例如号称比银行利息高,按一定的比例分红等等。
落锤计:一些人第一次存款,不清楚程序,保险人员就利用这一点,帮助其填写资料,以哄骗的方式让这些人稀里糊涂上当。
所以,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将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仔细咨询理财经理、看清楚相关合同,弄清楚自己的产品风险在哪,最坏的情况可能亏损多少等基本问题,其次才是比较收益率,切忌稀里糊涂就签字认可。
近日,记者将陆续报道相关金融行业里的一些消费陷阱,如果您有这方面的困惑,请拨打热线电话18976677761留言,我们将邀请行业内理财专家和顾问为您解答揭秘。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