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3月14日消息 即将面市的《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是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韩晗出版的第十部专著。因为高产,27岁的他被称为“学术超男”。昨日,记者提前看到这本新书的“相貌”。
韩晗出生于1985年,2010年到武大攻读博士学位。他每天都在写作,铅字作品已达400万字左右(本报2011年11月1日曾报道)。他告诉记者,作为博士论文的“前奏”,约20万字的《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已开始刊印。
“民国期刊”是韩晗研究的方向之一,《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主要涉及《呐喊》、《狮吼》、《笔谈》、《新语》等9种民国时期的杂志。他透露,这些老杂志有的是自己花数千元从古玩店买来的,有的则由爱好藏书的大伯提供。
自称“文化移民”的韩晗祖籍河北衡水,生于湖北黄石,本科与硕士分别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记者在《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封面上看到,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华裔院士张隆溪,哈佛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王德威等学界大腕都推荐该书。
除出版9部专著外,韩晗还在《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散文、小说数百篇,在《文艺评论》等重要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刊发论文、评论60余篇,部分文稿被世界各地高校、研究院所的硕博论文引用、评述百余次。
“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这年头以付稿酬的形式出版学术著作需要勇气。”韩晗说,“我有个‘三不原则’——参加学术会议不须交会务费、发表论文不须交版面费、出版专著不须交书号费。”
华中科大出版社为何看上一名“80后”博士生的研究成果?该书责任编辑吴安宁昨日表示,想做点有思想的原创性产品,让优秀思想得以传播。虽然《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是学术专著,但韩晗属于青春派转型,文字驾驭能力很强,运用散文笔法,所写内容具有可读性。
高产与高质量不矛盾 ——与韩晗面对面
韩晗2011年在成都讲学。
《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封面。
韩晗研究和收藏的部分民国时期杂志。本人提供
问:有报道说,你一岁多开始学画,一岁半时能流利地读《人民日报》,两岁起每天背5首唐诗,小学在父亲的书房里读完《辞海》?
答:这些基本属实。不过,不是一岁多开始学画,而是学书法。流利地读《人民日报》也不完全对,有个别字不认识。
问:你并不讳言自己“红三代”的身份?
答:我的爷爷、奶奶是南下干部,在河北地区参加革命。我的父亲是医生。在我看来,“红”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一种事业激情,更是一种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问:怎么看待自己的高产?
答:我很赞同作家陈应松老师的一句话:“你可以追求高质量,但你必须首先要有高数量,因为没有勤劳的练笔是不存在高质量作品的。”所以,我觉得高产与高质量并不矛盾。我会写很多东西,里面有一两句话对别人、对社会有启迪意义,就知足了。
问:听说你家里藏书很多?
答:现在差不多有上万册吧。
问:有人把你与另外几位出身显赫的列为“‘80后’四大才子”?
答:对于这种说法,我在博客上已经澄清。这个炒作很拙劣,也很恶劣。我至今不知道哪个主流媒体这样评价过我。
相关链接:
武汉大学“牛人”博士生:26岁已经出版9部专著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