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给日本及世界经济造成重创核污染需重金解决拖累恢复速度
2012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一周年。影响的“余震”还在不断冲击着日本经济、社会各领域。并且随着国际间外贸的紧密程度冲击着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一年后再度回眸,经济震荡余威犹在,据专家推算,日本大地震经济影响的消除至少需要十年时间。
一年前,地震、海啸加上由此引发的核泄漏事故的合力打击,将本已脆弱的日本经济进一步拖入谷底。核泄漏不仅对日本的工业生产、电力供应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令日本农业、食品加工和出口受到冲击。时至今日,作为日本经济命脉的出口以及疲弱的内需表现都令人堪忧,仍有超过10万从福岛撤离的民众住在简易的安置房里。
数据显示,在2011年的四个季度里,日本GDP的环比增速分别为-1.8%、-0.3%、1.7%和-0.2%。其中,去年第一、二季度的经济衰退主要是因供应链破坏导致企业产能遭遇毁灭性打击。而日本民众对政府灾后重建过程中的表现频频失望,日本国内对核电处理结果的抗议游行不断。
67%大企业恢复到震前的水平
路透社表示,日本执政党和在野党在过去一年以罕有的合作姿态推出了巨额重建资金,如果不出意外,日本经济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内恢复至地震前水平。
“发生3·11大地震后,日本肯定不可能一下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有人算过这笔经济账,各方面恢复起码需要100兆日元的灾后重建。而日本一年的GDP就500兆,重建就要占去1/5,显然资金是不够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陈多友说,日本毕竟是经济大国,也具备雄厚的资本能力和海外资金补充,虽然不会像我们期待的恢复那么快,但是日本经济恢复得益于产业链条和科技等核心的东西。虽然东北地区只占日本GDP的3%、4%,但是这个地区是核电、汽车的重工业基地,地位不可取代。
陈多友指出,产业省最近进行了大型企业调查,发现截至去年7月1日,受灾东北地区有67%的大企业都恢复到赚钱的水平,受到重振计划的影响,13%建材食品企业还有所增长,制造业在逐步地恢复。产业省在137家受灾的原材料、零部件企业调查,发现68%的企业已经恢复到震前水平,甚至有15%的企业认为比震前还要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世界经济黄皮书》显示,在“3·11大地震”之前的2011年2月,日本企业景气指数和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06.8和46.6,到2011年6月和7月,日本企业景气指数已经恢复并超过地震之前的水平,分别为109.3和109.0;同期,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43.1和47.1,分别为震前的92.5%和101.1%。
尽管如此,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仍不乐观。一方面,从目前日本的经济现状看,仍处于过度依赖出口的状态。加上日元汇率持续升值,令日本出口创出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并出现了30多年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逆差总额高达340亿美元。很多日本企业抱怨日元加速升值使日本的出口条件恶化。
另一方面,整个赈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政府与企业间协调脱节、反应缓慢、信息滞后等负面情况至今仍被人诟病。美国《华尔街日报》表示,灾难的冲击感仍是那么的强烈。不只是受灾地区,整个日本都在经历阵痛。在东北部地区,失业、失望和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这是灾区民众共同的感受。日本政府正在支出超过20万亿日元来重建东日本,但是这将使得原本负担很重的政府债务变得更加危如累卵。
美国《华盛顿邮报》预测,一个全面的复苏将会经历10年。在此期间,灾区民众还须忍受当前这种不确定性的状态。
为刺激疲弱的本国经济,解决灾后复兴所需的资金缺口,日本在节约开支方面实施了诸多措施,继2月23日日本众议院通过国家公务员降薪法案后,削减议员年费又被列入了议事日程。下一步,预计在3月底消费税增值税相关法案将被提出。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近期表示,本届政府为了通过税法将不惜解散众议院。
核污染后续处理仍是笔经济大账
相比较地震和海啸的“一次性伤害”,福岛核泄漏危机却是一个长期性的伤痛。《日经新闻》在纪念日当天“集中火力”批评福岛核电站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斥责其在灾害赔偿上进展缓慢,目前已落实的赔偿金仅为政府支出的四分之一。
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当天宣布,将在政府内设立核电安全监管部门——核电监管厅,并制定新的核电安全规范。野田说,日本政府从福岛核事故中得到的最大教训是:核电安全没有神话,今后政府要制定全新的、最高水平的核电安全规范。
“日本发生大地震引发核危机影响是持续的。”陈多友院长指出,核电站报废造成的核污染,投入的成本有20万亿左右来治理这些问题。核垃圾的分类、运输、赔偿。包括核对韩国、中国等东亚地区食品的影响,对国际社会的责任,都是不可忽视的。日本政府最大的危机就是无法对核泄漏造成最终的危害做出清晰的预测。虽然从灾后重建,制造业,民生,各方面都在稳步地恢复。但是地震和海啸引发多大程度上的核泄漏,核垃圾到底危害了哪些地区,危害多大日本当局还很难预测。
陈多友表示,日本国内民众对日本政府处理核危机、抗灾方面表现“慢条斯理”颇有微词,国内也是批判四起。这是因为日本各省部条块分割的权力制约,很难实施中央号令。无法全面投入抗震救灾,是很令人痛心的。所以救灾过程中出现了食品供应不足,交通恢复缓慢,以及老人冻死饿死的现象。
震后日海外产业备份多绕开中国
“我们必须有什么是能制衡其他国家的。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日本有高科技产品就可以制定标准,也能在大事件过后制约别人。”日本大学EMBA终身教授、日中管理学院的院长李克向记者解释道,2000年以后,很少能看到“产业政策”这个词。因为政府主张把权力交给市场。日本地震之后,全球电子、汽车行业受到冲击,福特、宝马都减产很多。像深灰色那种经典颜色的油漆少了,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少了。
“但以上我说的减产、经济低迷,是一个看得见的日本。”李克进一步说明,更大规模,起决定作用的是日本的海外隐形资产。好多日本电子核心技术还是要拿中国的净利润。譬如电视机,里面的核心零部件都是日本的,所以卖一台要拿净利润的70%。而且李克指出,有一个现象不得不引起注意,那就是日本震后选择在海外的产业备份。首选地是台湾、马来、泰国、印尼,唯独绕开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层面因素。
但是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日本在灾后重建的低效率,会促使一部分产业重新布局,这是中国产业界需要注意的。
“对于产业转移到海外,我们首先不要有这种急躁心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陈多友说,日本产业转移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对华转移在上世纪90年代中已经大具规模了。日本对华产业转移灾后始终是提上议程了,比如3大汽车产业进入广州市场并不是因为这场突发事件。
广东应对准确在震后赢得先机
-记者手记
去年3月31日,广东就对日本地震作出快速反应及预判。副省长招玉芳主持了专题会议,研讨日本大地震对广东经济的影响与对策。随后,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的专家调研组成员分赴深圳、东莞、佛山、广州、北京、浙江调研,于去年底推出了广东省应对日本地震灾害影响的系列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的影响有三点:一是日本可能对广东的二极管、汽车零部件、钢材、液晶显示板增加出口,提高质量,降低价格,对中国产业造成影响;二是能源方面,核电关闭,日本会对煤炭、石油、天然气需求增加,和资源消费型的广东形成竞争,加重化工、重工业生产成本;三是食品安全心理出现变化,食品卫生防疫、安全方面意识的提高,中国对食品出口进口的微量放射性物质的检测,标准都会提升。
基于报告的准确研判,广东在应对震后经济中,做到了将影响消除到最小。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和日本的经济贸易合作,进出口方面是非常密切,日本的三大汽车行业现在都已进入广州,此外电子产品,广东和日本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日本成为广东的第五大贸易国,日对华贸易一直顺差很大一部分出口是进入广东。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