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优越待遇回国创建基地
1991年,出国进修学习的刘国道毅然放弃国外资助方优越的工作条件,从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回到华南热作两院。此次他带回的是100多公斤专业材料和一包优良的牧草种子种苗。在他的辛勤耕耘下,建立了我国最大的热带牧草活体保存圃和热带牧草试验基地,该基地2001年被国家外专局授予“热带牧草引智成果示范基地”称号,这是我国从事草业研究首次获此殊荣的基地。回国后组建了有国际影响力的热带牧草研究中心(《中国引进时报》作了专题报道),成为我国从事热带牧草研究最强的科研队伍。
培育出牧草新品种“大家族”
1992年,为了解决文昌沿海地区土地严重沙化问题,刘国道和同事们在沙地上搭起草棚调查研究,在历经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他们在那片白沙地上成功种上豆科和禾本科两种牧草,在改良土壤的同时提高地力,终于第一次实现了“荒漠变绿洲”的梦想。
一次次的努力后,终于迎来了热带牧草新品种的“大家族”,先后选育出热研1号银合欢、热研2号柱花草、热研3号俯仰臂形草、热研4号王草、热研5号柱花草等牧草新品种20多个。其中热研4号王草年亩产鲜草1.5~2.5万公斤,推广区域南至海南,北到新疆(石河子),是华南最重要的刈割型禾本科牧草,该品种也已在北方季节性栽培成功,累计推广面积500多万亩,为我国发展舍饲畜牧业提供了最有价值的青饲料。柱花草已成为南方最重要的豆科牧草,并形成了我国“北有苜蓿,南有柱花草”的草业发展新格局。
携带科研成果助农民奔小康
刘国道不忘农民的艰苦。他携带科研成果,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示范点和试验站的建设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三农”服务。目前热带牧草的推广面积达500万亩,柱花草已被成功地建植于海南周边海淀沙地,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实现南方草业的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此外,刘国道经常到边远地区调研,克服山区农民对“草”的偏见认识等困难,自编教材,免费(利用国际资助经费)培训农民向他们传授实用技术,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他们调整传统的种植结构,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真正把“三农”问题落到实处。
刘国道,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1963年6月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1985年7月毕业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热作栽培专业,同年分配到华南热带作物科学院从事热带牧草科教工作,1999年10月担任农牧研究所所长,2002年兼任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2003年被选海南省政协委员,并兼任海南省儋州市人大副主任。
现为国际固氮树种协会(INFA)会员,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原学会理事,中国草原学会育种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热作学会理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003年10月经国内外公开招聘,担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所长,2010年5月,被农业部任命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其间,分别赴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泰国孔敬进修。系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