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定存双倍利率当场支付。”近日,上海徐女士家的报箱里经常会出现一些印着“贴息存款”的传单,介绍一种可跑赢通胀的储蓄存款。记者日前对这种收益率明显高于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存款方式进行了调查。
存款金额越高 贴息率越高
在如今通胀水平依然较高的情况下“银行定存双倍利率当场支付”之类的广告词很诱人。
传单上,这种被称为“贴息存款”的“新产品”对于不同金额、不同期限银行定期存款的补贴方式非常详细:一般对于100万元以上金额而言,一年定期存款贴息4.2%,加上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一年期定存利率3.5%,这样“贴息存款”的一年期固定收益就可以达到7 .7%;半年贴息存款贴息约为2.1%,加上半年期定存利率1.65%,半年期固定收益可达3.75%,年化收益约为7.5%。
“不同银行每天的贴息率都不一样,要提前咨询。”记者根据传单上的联络方式致电相关业务员进行咨询,一位自称陈先生的业务员告诉记者,“目前30万元起存的一年期贴息率最高的是3.8%,加上定存利率3.5%,可达到7.3%。存款金额越高,贴息率越高。”据了解,一般超过4%的贴息率的存款金额要超过100万元。
记者同时咨询多位业务员后发现,长三角个别地区的贴息存款更为灵活,门槛更低,相对而言贴息率也较低。“大部分小型商业银行都可以10万元起存,最高贴息率达到2.8%,但这些银行都是小型商业银行。”一位从事这项业务的汪先生告诉记者。
据了解,正是由于存在银行且当日可获得贴息,不同于民间资本、典当、高利贷等机构存在违约风险,所以该业务非常火爆。一般需要提前2-3天进行预约。
企业才是买单人 银行仅提供平台
利用贴息吸引存款并不罕见,银行在月末、季度末也会出于监管指标的需求而高价“买钱”,但对于平日的贴息存款,究竟谁在补贴这部分利息呢?通过调研“贴息存款”链条后记者发现,最终的资金需求者即企业才是真正的贴息人。
记者调查发现,有贴息存款额度的以中小型商业银行为主。中介机构介绍,大银行也做这项业务,但由于需求资金量大,门槛要上亿元,因此都向企业筹集资金。而小银行放贷的企业需要资金一般仅为几千万元,因为门槛较低而比较适合个人存款。
作为中介机构的资金“掮客”往往由与银行关系不错的证券、投资、担保公司中的部分人员组成。有的甚至发展下线,扩展资金来源范围。据介绍,这些掮客除了网络外,一般利用传单的方式进行宣传,近期甚至还有进入超市揽客的现象。
根据这些中介业务员介绍的流程,储户只要把资金存入指定的银行,在存单复印件上写一张承诺书,承诺一定时期不支取、质押、挂失,或者直接开立一张冻结期为一年的存款证明交给中介,中介就当场把贴息支付给储户。
可以看出,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储户的对手方都是银行,也就是在银行进行的是正常的存款业务。
“其实这么大一笔贴息是由企业买单而非银行,银行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本身并不做这项业务,否则就是违规,银行仍然只赚取存贷款利差。”中介人吕经理透露“如此一来,对企业而言,贷款的资金成本提高但易于融资,而对储户而言,存款资金仍然进入银行,不用担心资金的安全问题。”
根据吕经理介绍,按照100万元以上贴息约4%计算,企业的贷款资金成本相当于在原有基础上多加了4个百分点,融资成本约10%,相当于基准利率上浮60%。
但事实上,除了给资金提供者直接的贴息之外,整个环节还需给中介、银行等支付费用,企业的融资成本其实远不止10%。
灰色融资方式将迫使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
贴息存款这类处于灰色地带的融资方式,随着社会需求的与日俱增也越来越光明正大,其超越理财产品收益率,安全保本的特性,吸引着百姓的注意。
不过,和以往银行季末、年末高息揽存的情况不同,贴息存款并不仅仅只是用于解决银行考核时点的燃眉之急,利益驱动已成为推动这类业务发展的主要诱因。
比较两者不同:季末高息揽存是由于存贷比等银行业监管指标压迫,银行自己会支付一定的成本用于解决自身的指标压力,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被动适应;而“贴息存款”却是一种主动而为,银行也从中赚取一部分利润。
专家指出,有需求就有市场,银行资金紧缺,利息固定无疑是催生资金掮客的最主要原因。掮客泛滥,某种程度上是利率市场化滞后的必然结果,这也将迫使我国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获政府贴息 海南屯昌农民贷款不再难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