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3月31日消息 “十一五”以来,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双赢”。2009年市环保部门和市农业部门被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评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单位”;2010年,海口市环境监察局被环境保护部评为“全国环境信访工作优秀集体”。我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生态省建设工作、生态保护与建设评价等考核名列全省第一。
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2011年一级标准(优)264天和二级标准(良)101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09项水质全分析监测指标符合国家要求;国控、省控的水质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相应国家标准。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四类噪声功能区均达到相应指标要求。
“十一五”以来,海口市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了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在2009年政府机构改革中,组建了海口市环境保护局,2010年在四个区分别成立了区环保局,进一步理顺环境管理体制,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十一五”期间,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市人大作出了《关于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决议》,市政府制定了《海口市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等,都表明了我市加强环境保护的思路更加明晰,形成了市委总抓、人大监督、政府负责、政协支持、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我市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西部转移”,搬迁位于中心城区的椰岛集团海口酒厂,关停38家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实施清洁能源政策,新建项目禁止使用燃煤,200多家企业完成“油改气”和“煤改气”锅炉改造工作。公交车清洁能源使用率为64%,出租车基本使用清洁能源。全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达99.3%。建成了白沙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长流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减排工程,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55万吨/天,敷设污水管线438公里,形成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架构。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海口市促进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严把环境准入关,禁止建设高耗能、重污染的项目。“十一五”以来,共否决了138个不符合产业政策、规划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对28家重点企业实施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确保重点企业稳定达标排放。经核算,我市2010年度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9991.9吨,二氧化硫排放647吨,全面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按“财力向环保等民生领域倾斜”的思路,我市加大了环境保护投资力度。新建成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66%;建成颜春岭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发电厂和海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个垃圾发电项目。建成库容400立方米的放射性废物库,我市低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和废弃、退役放射源有了安全的去处。建成海口市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5个空气自动监测站、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划定2个城市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20个农村典型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2007年,我市全面开展了海口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共普查生活污染源5232个,工业污染源839个,农业污染源2508个。在此基础上,2009、2010年又开展了污染源普查更新调查和危险废物、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畜禽养殖污染等专项调查工作,基本查清了我市污染物排放状况和污染源构成情况。目前我市共有56家重点监控企业,其中国控污水处理厂5家,国控重金属企业4家,省控企业2家。摸清环境家底,为我市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十一五”以来,我市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开展主题宣传,在报刊公告环境质量、发布全市环境综合性报告和重大环境信息;设立海口市环境保护局门户网站,每天公布空气质量日报、预报和假日海滩浴场海水质量;开设12369环保热线,24小时全天候接受群众环保投诉、建议;开展绿色创建,共建成绿色社区7个、绿色学校10个、生态文明乡镇1个、农村小康环保示范村11个。全市逐步形成“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人人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的良好社会风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