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4月3日消息(记者杨杰 王绍兵 陈敬儒)《福布斯》预言,到2015年,世界十大超级都市中,七个位于亚洲。面对日益壮大的城市规模,城市应该如何发展?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亚洲城市的未来”分论坛上,美国芝加哥前市长戴利、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台北市副市长丁庭宇、爱立信董事长雷夫·约翰森、三井不动产常务执行董事斉藤一志等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
智能让出门变得更加方便
不论是北京、上海一线大城市,还是西安、海口这样的中等城市,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严重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发展经济,进行城市化,一方面又要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问题,这非常矛盾,该怎么样去解决呢?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对此给出了智慧城市的答案。他说,智慧城市就是用虚拟技术、信息技术去解决我们现实生活当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对此,郭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过去公路是一条直线,出现交叉线路后,由红绿灯来指挥,相当于两维线路。红绿灯解决不了,就建立立交桥,可以称之为2.5代。再往下就出现了由信息技术引导的如何去上路:一出门时就可以通过手机或其他信息终端了解你要到哪里、如何优化路线、是通过公共汽车还是小汽车、那里有没有停车场。同时,还可以在家里办公,这样不仅解决了公路交通拥堵问题,还解决了环境保护问题。
郭为介绍,这种智能技术在许多城市已经实现,当时在智能终端输入两个地址后,系统会告诉你三个不同的选择路径,步行去,给出一个路径;开小汽车一个路径;公共汽车一个路径。特别好的是公共汽车告诉你在哪一个站就有一路公共汽车,下一站去哪里换车。
郭为说,智慧城市不仅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城市现代化管理问题,同时可以解决民生的问题,不管是社保、医保,通过建立档案的方式,使每个人从挂号开始就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一直到病历存储,最终到一生都有很好的记录。
污染不解决将带来严重问题
雷夫·约翰森不仅是爱立信董事长,之前还是沃尔沃的高管。对于如何看待私家车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亚洲这些城市能不能像纽约、伦敦那样让私家车逐步从城市消失?雷夫·约翰森认为,从交通角度讲,市民不可能完全依赖于私人汽车来出行。
雷夫·约翰森说,在一个城市里面工作和生活,一方面要有个人的交通工具,但是更多的要有良好的公共交通。未来的公共交通肯定和今天的交通模式不一样,不仅要求方便、安全,而且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把不同区域、不同的公共交通方式联系起来,让每一个市民的出行更方便。
减少私家汽车,发展公共交通其实也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问题。美国芝加哥市前市长戴利认为,如果不采取好的保护环境方法,土地、空气、水的污染问题不解决,在未来就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戴利建议,亚洲城市在建设发展的时候,可以借鉴世界上其他大城市在发展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戴利说,根据他的了解,20多年前中国人都是骑自行车的,那时的美国人都在开车。但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汽车,而美国人却开始骑自行车了。因为,他们知道汽车尾气污染非常严重,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幅度减少汽车,加强公共交通系统,这方面越是拖延的话,将来解决成本就越高。不仅是中国,其他国家也面临着这个问题。
拆掉老建筑就是丢掉城市灵魂
亚洲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丢掉了原来的风格,千篇一律,没有了自己的个性和灵魂。嘉宾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都建议要个性化发展,而不是到任何一个城市都感觉一样。
台北市副市长丁庭宇说,台北虽然有101这样的现代化建筑,但最有特色的还是保留下的上世纪50、60年代建的建筑,在这些房子里开了一些咖啡厅,很受欢迎。丁庭宇在大陆旅行发现,很多城市把过去的传统建筑给拆掉了。他建议,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把最传统的东西、最有价值的文化,可能是建筑、可能是人,也可能是一些老店,把它保留下来,不要太快地拆除掉。“都市需要更新,需要往前走,但是同时也需要人的因素掺杂在文化中间,文化里面没有人,那还剩下什么?”丁庭宇说。
三井不动产常务执行董事斉藤一志也赞同丁庭宇的观点,他说,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日本的开发潮,城市化进展非常快,拆了很多建筑建新城,但建成后,感觉很没魅力。现在,日本已开始反省。斉藤一志表示,不一定要拆旧建新,保养同样很重要,日本一些建了三四十年的楼,经过保养后依然感觉像新楼一样。所以从环保这个角度来讲,持续地保养是非常重要的。斉藤一志说,城市在开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不仅仅是建楼,还要注意社区的建设,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
戴利在芝加哥担任市长的时候,建设了一个千年公园,当时决定对两英里范围80个建筑进行保护。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很重要,可以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这样城市就有了自己的灵魂。戴利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一定要带着这个灵魂往前走,跟随着全球化往前发展。如果不带着的话,这个城市将成为失去灵魂的城市,人们会感到非常遗憾,和其他的钢铁森林没有太大差别。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