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4月7日消息 洋奶粉新一轮涨价风声再起。据悉,国内部分城市美赞臣和雀巢已陆续向商家下发了调价通知,昨日,省会也有部分超市接到了雀巢奶粉的新价格表,涨价已确定无疑。
因全国连锁关系,家乐福保龙仓超市在省会率先接到了洋奶粉的涨价通知。“雀巢奶粉涨幅在10%左右,各卖场的零售价将在明天调整。”家乐福保龙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尚未接到美赞臣的调价通知。”但她表示:“如果美赞臣是全国范围内调价,到达石家庄只是时间问题,估计也不会太久了。”
去年12月份,包括惠氏、雅培等在内的洋品牌奶粉,在海关总署调低奶粉进口关税前抢先掀起过一轮涨价潮,各个品牌的提价幅度普遍在10%左右。短短4个月后,雀巢、美赞臣再度举起了涨价的大旗。据了解,龙宝宝扎堆出生的婴儿潮、厂商营销费用增加导致成本上升以及从新西兰进口奶粉关税提高,都成了洋品牌们集体“喊涨”的理由。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洋奶粉涨价“底气”的根源还是其对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的掌握。据相关公司关于中国奶粉行业零售情况的报告显示,目前多美滋、美赞臣、雅培、惠氏、雀巢这五个洋品牌总计占据内地奶粉市场份额的五成以上,基本掌握了我国中高端奶粉市场的定价主导权。其次,中国消费者“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心态和对国产奶粉的信心缺失也促使洋奶粉频频提价。
新闻调查
六成受调查妈妈钟情“洋奶粉”
□本报记者 郑亚丛
面对洋奶粉新一轮的“涨价风”,以及不断见诸报端的“质量门”,妈妈们究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在洋奶粉与国产奶粉的PK中,谁将胜出?昨日,记者在街头、社区内,对24名市民进行了拦截采访,发现约六成人仍对洋奶粉情有独钟,个别人为了奶粉钱甚至成了啃老族,仅有两成多的家长坚定地选择了国产奶粉。
■崇洋派:
周围宝宝都在喝“洋奶粉”
受访人:杨女士 36岁 职业:事业单位员工
“当时给宝宝选择奶粉,完全是朋友推荐。”杨女士说,女儿已经3岁了,一直喝的是某品牌的进口奶粉。
杨女士说,进口奶粉的口味一般都偏甜,宝宝比较喜欢喝,而且与国产奶粉相比,进口奶粉更注重做广告,进行品牌的营销,所以更容易赢得信任度。而且质量也有保障,目前还没有听说这个品牌的奶粉出过问题。“虽然洋奶粉的价格一路走高,但现在毕竟只有一个孩子,只要经济能力能够承受,还是愿意选择进口奶粉。”杨女士说,她不太在乎价格,更在乎奶粉的质量。
咬着牙也得给孩子喝
受访人:康先生 33岁 职业:软件工程师
康先生的儿子一直喝母乳,自从妻子休完产假上班后,才开始添加奶粉。当时,在选择奶粉的问题上,一家人也是费尽了心思。几经比较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某品牌的洋奶粉。
“我搜索了大量信息,发现这个品牌近几年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可没想到的是,前几天就陷入了‘质量门’,不管是真是假,这次,奶粉肯定是要换了,但还是会选择进口奶粉。”康先生说,虽然进口奶粉又涨价了,一个月就要支付大几百元的奶粉钱,很心疼,但为了孩子的健康,他们决定咬着牙也得给孩子喝。
选择洋奶粉的理由,主要是考虑到进口婴幼儿奶粉有更成熟的生产技术,可以保障奶粉的安全性。而国产奶粉毕竟发展较晚,可能在某些方面还有不足,所以他们还是愿意选择进口奶粉。
■本土派:
国产奶粉更“新鲜”
受访人:贾女士 34岁 职业:商业人士
贾女士的宝宝刚刚5个月,在周围一片“崇洋”声中,她还是给孩子选择了国产奶粉。
“现在,喝进口奶粉的好像比较多,但我不认为洋奶粉的质量就一定好,况且从奶源、生产、运输,一直到咱国内销售环节,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虽然还在保质期内,但从新鲜度来看肯定不如国产奶粉。”贾女士觉得,自从国产奶粉进行整顿后,其质量是可以保障的,况且价格还比较实惠,所以她还是青睐国产奶粉。
■无所谓派:
奶粉各家品牌轮流“坐庄”
受访人:马女士 28岁 职业:医生
马女士的儿子刚两岁,宝宝出生后,因母乳不足,一直添加着奶粉,她拥有自己的一套“奶粉经”。从进口奶粉到国产奶粉,她给儿子已换了不下四五个品牌。马女士觉得,其实各品牌的奶粉应该给孩子换着喝,因为不同奶粉的营养功能不同,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即使个别品牌质量出现什么问题,也不会因长时间食用而引发健康问题。
调查数据
67%的家长为宝宝选择“洋奶粉”
共有24名市民参与了此次小型调查,他们中有商业精英、企业白领、医生、事业单位员工,以及企业普通员工。在调查中,有16人力挺洋奶粉,占到了67%;而选择国产奶粉的市民,则仅有6人,仅占到了25%;另外,还有一些人持无所谓态度,不太在意奶粉是国产还是进口,而是根据宝宝的营养需要。
妈妈们究竟为何对“洋奶”情有独钟?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人是出于对进口奶粉的盲目信任,认为进口奶粉更安全;也有的人认为只要是贵的就一定是好的。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