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海南新闻>

重走史图博之路:探寻黎族原生态文化背影[图]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2-04-09 18:56

 

  数千年流传的

  黎族烧土陶

  

 

  原始钻木取火

  

 

  “条筑法”制陶器土坯

  

 

  用黎族传统技艺烧制成的土陶

  

 

  制陶前羊拜亮边唱边跳

  

 

  国家“非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羊拜亮。 李幸璜 摄

  

 

  

 

  烧土陶前架柴

  文/见习记者 符王润 海南日报记者 邵长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人眼中的海南·重走史图博之路

  自古以来,黎族日常所用的器皿是原始工艺制作的陶器。在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里记载:“妇女绣面,服缌缏,织木皮为布,陶土为釜。”这些陶器现在看起来是既原始又落后,但周伟民和唐玲玲从传统黎族火烧陶的制作过程中发现,古老的泥土“条筑法”能得以传承十分难得,这种工艺在黎族族群中相传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在《海南岛的黎族》中对黎族的手工业也进行了记载。他在文中介绍,黎族没有特别的工业。很多器皿都需要自行制造。他对打空黎的陶器进行了特别的描述:打空用不透明的灰黑色粘土来制造简单的陶器,比如酒瓮、用来盛稀饭的壶、煮水、煮菜用的有把手的砂锅,放食盐与盛菜用的盘子以及晒糙米用的盘等。”

  黎族烧土陶技艺传承数千年

  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我国的考古发掘来看,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等,都有精彩的彩陶出现,但黎族的土陶比他们更加古老。

  “史前陶器,传说舜已开始有记载。黎族的制陶技术,从考古学上所发现的泥片,应该是存在于史前的制陶史上。所以,我们所目睹的黎族制陶工艺的制作,是研究史前黎族生活习俗及史前制陶史的重要依据。”周伟民说。

  史图博在《海南岛的黎族》中对黎族的手工业进行了记载。他在文中介绍,黎族没有特别的工业。很多器皿都需要自行制造。他对打空黎的陶器进行了特别的描述:“打空用不透明的灰黑色粘土来制造简单的陶器,比如酒瓮、用来盛稀饭的壶、煮水、煮菜用的有把手的砂锅,放食盐与盛菜用的盘子以及晒糙米用的盘等。”

  周伟民回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和妻子唐玲玲教授重访史图博当年的考察路线,经过昌江县王下乡时发现当时很多黎家都用上了现代化的铝制锅,但在黎族家庭里仍然保留有斧、罐、蒸酒器、酒瓮之类的土陶器,这些陶器,大多是自产自用。若有剩余,当地黎族人也会拿到附近镇上去卖。“当地的黎族百姓可以用一个陶釜换一陶釜山兰稻,一个陶碗换一碗米。”周伟民说,但到了今天,黎家中的土陶器基本已经被现代化的铝制品替代了。

  周伟民介绍,手工制陶工艺是黎族几千年来的传统。制陶是妇女的工种,黎族自古就有“女制陶男莫近”的民俗。而黎族妇女制陶,也像织黎锦一样,无师自通,世代相传。黎族的姑娘,从小就看着奶奶、妈妈制陶,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待到她们长大出嫁了,也就成了制陶能手。“不过现代化的风潮席卷黎寨,现在的年轻姑娘们,对于这一传统的工艺也慢慢疏离了。”周伟民遗憾地说。

  制作过程堪称精彩民俗表演

  庆幸的是,一些中老年的黎家妇女还传承着这种古老的工艺。2004年12月25日,周伟民和唐玲玲在昌江黎族自治县大坡镇保突村,就有幸看到了黎族这门古老的手工艺———烧土陶的制作过程。3月21日,在自己的工作室内,周伟民与记者分享了当时所见的场景。

  周伟民回忆,在当年为他们演示火烧陶工艺的黎族村民刘小练家,还完整地保存着各种陶制土坯胎,其中有陶釜、陶罐、陶碗、陶甑、陶盆以及大型的蒸酒器共20多件。

  那天的制陶主角和指挥者是当年77岁的黎族妇女羊拜亮,她带领着四位中青年黎家媳妇,为周伟民和唐玲玲展示了土陶制作的全过程。

  烧土陶首先需要的,是挖出制陶的原料———白土。杨拜亮带着四名穿着黎族传统服装的妇女,挑着竹篮,来到村里稻田边上的一个土坑旁。这个土坑已经为当地人制作土陶提供了好几十年的白土了。妇女们将挖出的白土运回家倒出,用木板子耙开,将泥土晾晒于太阳之下。稍干后,妇女们便把土放在独木臼里,三个人用木棍轮流不断地有节奏地舂打着。泥土粉碎后,将其倒在竹筛中,两手举筛摇荡,筛出细细的泥粉末。之后,她们把这些粉末聚拢在一起,用水渗和泥粉,如揉面团一般揉成泥团。羊拜亮同时将摆好在一旁的长木板凳凳面用水擦干净,再放上一块蓝色的旧布,洒上水,放上泥团,用木棍槌打,最后将泥团放置于另一块盖着布的木板上。至此,火烧陶的前期工作告一段落。

  在周伟民看来,整个土陶制作的过程堪称一场精彩的民俗表演。在开始正式操作制陶程序前,制作者们还需要进行一个宗教仪式。指挥者杨拜亮虔诚地围绕木凳跳起舞来,边跳边唱。她所唱的是黎族的摇篮曲,歌词大意是:宝宝!宝宝!你不要哭,妈妈正在做陶器,你等候陶器烧成,去换米给你熬粥吃。

  唱完歌后,羊拜亮在木板上把泥团打成圆形的泥饼,作为陶器的底层。之后搓出一根泥条,围在圆形的泥饼四周,继而再搓第二根泥条置于上面,再用小木板将其抹平,如此反复叠加泥条至五层,再用沾了水的小木板将陶器抹平,之后用水喷洒陶器,用木板抹平器皿的内外壁,让陶器内外平而滑。然后用绳子剥平陶器口,最高层再加上一根泥条作为装饰,用大片的贝壳刮平。如此,所制陶器土坯就大功告成了。周伟民介绍,这种制作法俗称“条筑法”,在白沙还有“片筑法”。

  最原始的取火方式烧制土陶

  当天所制作的陶器,并不能立刻送去烧制,而是要搁在一旁,等晾干后才能烧制。

  而土陶的油彩原料,则是来自一种名为“赛子若”(音)的树。由村里的男青年将树皮削下,用水浸泡出深红色液体后,将液体盛在桶里,作为土陶冷却及上油彩用。

  周伟民说,烧陶的工序是在田野里进行的。在空旷的田野中央,妇女们已经事先用四块大石堆起了简易土窑,上面架着整整一牛车大约300公斤的柴火。她们将晾干的陶器土坯一件件叠置在柴堆上,再覆上一层厚厚的干稻草。

  这一切准备就绪后,羊拜亮又虔诚地围着柴堆跳起舞来。她手拿一根树枝边唱边跳道:“鬼!走人!不要靠近。我们做陶器来用,做多少成功多少,祝我们这次烧陶成功!”

  待羊拜亮绕了三圈,反复颂唱完毕后,一位男性村民开始了原始时代的钻木取火。周伟民说,黎族的烧土陶仍然保留着这种原始的取火方式。这位村民坐在地上,将一个小木板钻出一个孔,用一根小木棍竖插于木孔里,用手不断来回搓着小木棍,迅速地旋转几十次,最终钻出火花来,点燃了稻草,整个露天土窑熊熊燃烧。大家在火堆上不断地加稻草,热度在摄氏500度至800度左右。一个小时后,大功告成。一位男性老人黄阿安用木棍把在火堆里烧得通红的陶器一个个挑出来,羊拜亮用扫把沾上事前准备好的深红色树皮水洒在陶器上,土陶器一时渣渣作响然后呈现片状或点状的黑红斑,有如画家用画笔点上的图案。

  当天,热情的黎族村民用这些刚出土的陶器做饭招待了周伟民和唐玲玲。“用这种陶器煮出来的饭十分香。”周伟民笑着说。

  周伟民说,联系到近年来海南考古新发现的古代土陶器皿的遗存,印证了黎族手工制陶的传统工艺。《海南省近五十年文物考古工作概述》一文中叙述,海南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东方、乐东等市县,发现陶器均为手制夹砂粗陶,灰褐色为主,未见泥质陶,器类单一,器形仅有原圜底罐和圜底釜,均敞口、鼓腹。到新时期中期,陵水、定安等地也有夹砂粗陶,器类明显增加,器形有罐、釜、钵、碗、盆等。新时期晚期出土的土陶制品则更多。由此推测,今天黎族人民的制土陶器皿的工艺至少是从新时期中期流传至今,至少也有数千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周伟民夫妇提供)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周伟民 唐玲玲] [编辑:谢军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