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4月22日消息 急性心梗、溺水、烧烫伤……这些意外事故,第一时间发现及参加抢救的并不是医生,而是家人和大众。可遗憾的是,家人、同事作为第一目击者往往只会拨打120急救电话,而不是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致病人死于家中或赴医院途中。为了加强急救知识的普及,提升公众的急救能力,4月21日,由本报联合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推出的首期“南国家庭急救公益课堂”正式开班。急救专家为首批60名学员免费教授了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止血包扎等实用急救知识,学员们受益匪浅。
急救知识普及率低受训人数不到1%
“80%以上心脏性猝死都发生在医院之外,呼吸循环停止后,每耽搁一分钟,抢救成功的把握就下降10%。”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急救医学培训中心导师付杰表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100余万人,其中87.8%发生在医院以外,没有医务人员参加抢救。当家人及朋友突然发病时,作为第一目击者,如何在等待救护车到达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急救处理,直接关系到接下来的抢救能否成功。
付杰指出,我省是台风、暴雨袭击的重灾区,如何在发生灾难后自救、互救,逃生救护知识的普及很重要,逃生知识应成为普通百姓最为需要掌握的知识。可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民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低的现状亟待改观。
付杰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在美国有将近3亿人口,到2000年的时候培训人数就已经达到七千万人次,每年平均有20万猝死者接受现场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其中7万人获救。挪威在1965年就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操作放入学校课程中;日本消防厅每年举行急救知识讲座,听众均达到40万;德国则把是否掌握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作为驾驶员获得驾驶执照的依据之一。而在我国,急救受训人数不到1%,大众心肺复苏技术普及率远低于10%,抢救成功率更远低于1%。
“《南国都市报》策划的公益课堂很好,我们中心愿意培训更多的市民,让他们都能掌握一般的急救技能。”付杰表示,急救公益课堂半天就能学到急救技能,分理论和实操课,教会为止,对普通市民的培训都是免费的。投资9700万元建设的海口市120急救中心配备了120多万元的挪威进口的“挪度”急救医学培训模型、德国“三毕”教学模型及种类齐全的国产培训设备,有8名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导师,是海南第一家取得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资格认证的培训中心。
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心肺复苏越早成活率越高
有资料显示,心源性猝死者最有效的抢救时间只有4到10分钟。其间每延误1分钟,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就会下降7%至10%,若超过10分钟则很少有复苏的希望,经现场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挽救35%-40%生命。
学员学习体会老师讲课浅显易懂实用性强
“急救知识培训,看起来离大家生活很远,但是当意外伤害发生时,却能对自己和亲属带来巨大帮助。”山高实验中学的德育部主任杨志潮表示,中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处于非常活跃的年龄阶段,活动面广,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较高。学校向来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这次20名学生有幸参与“南国家庭急救公益课堂”,每个人都亲身体验急救的过程,学到了实用的急救技能。
山高实验中学初二(6)班的王隆华告诉记者,没来参加培训前,自己对急救知识几乎一无所知,经过培训后,自己掌握了急救的一般技能,今后当亲友发生意外时,自己在场就不会惊慌,学到的东西就能派上用场了。
学员冯阿姨高兴地说,她小时候没接受过什么教育,对急救知识不了解,现在自己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平时接触的都是家里人。参加培训后,日后家人或朋友出现什么意外,今天学的知识就能有所帮助。
“急救导师讲的课,浅显易懂,实用性强,我们都能接受。”带着自己女儿一起来参加培训的周先生表示,120急救专家现场授课,而且可以现场操作,自己对各项急救技能的要领都能领会运用。而之所以带女儿来,是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增加她的急救意识,从小让她了解急救知识。
“玩笑彩铃”会干扰急救
急救导师教您正确拨打120电话
发生意外时,许多市民都习惯拨打120,可你知道正确拨打120的方法吗?120急救导师提醒市民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冷静,并以清晰、准确的语言回答接线人员的问题,优先回答患者的地址,最好有明确标志的建筑物如酒店、商场、大公司、工厂、城市雕塑等。说明患者目前的情况,如胸痛、出血、抽搐、流产、生小孩等,留下手机电话号码,避免长时间通话,以免影响急救中心的电话联系,询问救护车到达的大概时间,找人接应救护车。
伤病员有明显病情变化时联系急救中心,如果情况好转而不需要救护车,要告知急救中心;不要随意拨打急救电话,特别是骚扰电话,以免影响他人使用;请不要设置“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您拨打的电话不在服务区”等类似的彩铃,这种“玩笑彩铃”影响到应急联络,会给您的家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报告完毕后要等接警员先挂电话,如果120接线员有问题没问完,还需要回拨,往往会耽误时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