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姐看着丈夫陈则波的照片,十分担心正在黄岩岛捕鱼的丈夫
陈则波(中)
5月初的中国南海,风平浪静,然而在海上作业的渔民们都掐着时间干活,因为可怕的台风季很快就要到来。
下午三四点,太阳毒辣,气温达到37度。
在这个谁都不愿意出门的时候,琼海市潭门镇的渔港开始热闹起来,大船小船横七竖八地靠在岸边。一些在近海打鱼的人们回来了,抬着一筐筐新鲜的海鱼,上了台阶就直接叫卖。
在镇上一家不起眼的贝壳工艺品店里,老板娘金大姐无精打采地坐着,并不理会外面的嘈杂。她的丈夫陈则波还没回来,她说,他在他们的第二个家——黄岩岛。
4月10日,陈则波的渔船曾在黄岩岛遭遇菲律宾军舰围堵,不久,他再次出海赶往这片中国领土。金大姐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在黄岩岛打鱼,我们要守住那个地方。”
潭门渔民协会会长麦邦奋说,潭门的渔民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接受一种观念:渔民去南海出海捕鱼,是最基本的保护祖国海域的办法。
实地探访
海南潭门镇
不时看到记者身影
从明朝起,我们就在黄岩岛打鱼
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让海南琼海市潭门镇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在街上不时会看到拿着小本子和照相机的记者。
潭门镇位于海南岛东部沿海,是海南岛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也是西沙、南沙、中沙、东沙群岛作业渔场的后勤给养基地和深远海鱼货的集散销售基地。
海南沿海地区适合农耕的土地很少,于是当地的人们扬帆出海,靠“吃海”饱肚。2006年,中央和地方投资5000万元扩建潭门港,使其成为能停泊1000艘渔船的国家中心港口。
琼海市渔政管理站副站长何子良告诉《法制晚报》记者,在西沙、南沙作业的中国渔民、渔船,超过90%来自潭门镇,其余的是来自三亚和广东的渔民。“我们镇有3.2万人,出海捕捞作业的就有五千到六千人。”
这五六千人是让海南岛其他地方都佩服的一群人,他们吃苦耐劳又敢闯,世世代代驾乘着百十来吨的渔船,闯荡浩瀚南海,是最了解这片神秘海域的一群人。
潭门镇渔业协会的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说,当地有将近150艘船,60%到70%的船都去过黄岩岛,经常去的有20艘,“根据记载,从明朝开始就有我们的渔民在那里打鱼了。”
近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南海,自古以来就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渔场,最先被中国人民发现、命名和开发,并为我国政府所管辖。
潭门渔民闯南海,为的是苏眉、石斑、龙虾、海参等珍贵鱼虾贝类,这些只有南海的珊瑚礁盘上才有。黄岩岛的石斑鱼和苏眉鱼很多,还有丰富的贝类,“没有人比这些渔民更了解南海。”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