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社会新闻>

考生今赴史上最严高考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2-06-07 08:17
 
6月6日,在华东模范中学考点内,工作人员在展示金属探测棒和无线耳机探测器。
 
 
  6月6日,在华东模范中学考点内,监控室的屏幕上可监控所有教室的实时情况。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6月6日在华东模范中学考点内拍摄的全方位视角摄像探头。今年高考期间,上海所有考点的教室内都已安装摄像探头。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6月7日至9日,2012年高考即将在全国展开。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达915万。针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高科技作弊,教育部首次修改了8年前公布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各地在此基础上相继出台了更严厉规定:摄像头360度监控,手机手表禁入考场,水杯笔袋必须透明,一些地方规定考生只能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入场“裸考”……种种新规被公众称为“史上最严”。

    作为900余万考生的人生大考,“坚硬冰冷”的高考规定如何在防范作弊同时让考生不受影响、尽情发挥?又如何将“公平公正”延伸到高考招录的每一个环节?

  新华网北京6月6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凌军辉、仇逸)6月7日至9日,2012年高考即将在全国展开。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达915万。针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高科技作弊,教育部首次修改了8年前公布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各地在此基础上相继出台了更严厉规定:摄像头360度监控,手机手表禁入考场,水杯笔袋必须透明,一些地方规定考生只能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入场“裸考”……种种新规被公众称为“史上最严”。

  作为900余万考生的人生大考,“坚硬冰冷”的高考规定如何在防范作弊同时让考生不受影响、尽情发挥?又如何将“公平公正”延伸到高考招录的每一个环节?

  防止作弊,高考规定“史上最严”

  新发布实施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涉及30处修改,进一步细化考试作弊的认定规则,加大惩戒力度。根据新《办法》,只要考生将手机带入考场,无论开机与否,都将视为作弊。新《办法》还首次将“加分资格作假”认定为作弊行为,同时加大对作弊的惩罚力度,从原来的“取消当次考试成绩”改为“停考1至3年”。

  在此基础上,各地纷纷出台更为严格的高考纪律:广东今年首次明确,禁止考生随身携带不透明水杯和笔袋;江苏则规定考生不能带手表和金属物品进入考场;上海将高考试卷的交接、分发全过程进行360度无死角监控,相关录像每隔6小时回放一次。更有甚者,湖北只准考生带身份证和准考证进入考场,其余文具统一配发,被考生戏称为“裸考”。

  面对高科技作弊的严峻挑战,今年高考还将全面启用配备视频监控和防作弊系统的标准化考场。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院长刘炳贵介绍,目前全省高考294个考点、1.6万多个标准化考场均已建成,将于高考期间全部投入使用。上海2000余个标准化考场也于6日布置完毕,通过多重技防、物防手段,提升高考安全系数。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赞同从国家层面加强考试纪律的严肃性已是当务之急:“对基本的底线,不管是个别考生还是家长都还有模糊的认识,这种很可怕的风气必须用重药。”

  “高考公平的基础是分数的真实,杜绝舞弊是公平录取的保障。”上海交大招生办主任陶正苏表示,虽然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探索不断推进,招生录取方式日趋多元,但高考分数仍然是最主要的录取依据。以上海交大为例,学校今年预留了一半左右的招生计划,保证参加高考的考生拥有相当的升学机会。

  高考严规也让一些考生感到“有些别扭”。“今年高考不让带手表让人有些不习惯。”南京的考生丁顺强说,平时模拟考试,他都是自己带手表看时间:“不过这是对所有考生都‘一视同仁’的,我也会认真遵守。”

  人性化服务,让考生在良好氛围中发挥水平

  “史上最严”的高考规定,主要指向作弊行为。而对于广大考生,各地都采取了一系列人性化办法,让他们能够在良好氛围中发挥出应有水平。

  在北京,接送考生车辆不受限行限制,考生约出租车确保100%成功;在江苏,教育部门协同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加强考场周围的交通疏导和噪音控制,营造公平安静的考试环境;在上海,公安部门主动为接送考生车辆提供通行便利,紧急情况下采取警车带路护送、警车转送等方式提供帮助;在福州,“高考直通车”免费接送考生;在西安,考生可持证免费乘地铁……

  在摄像头下考试会不会导致紧张?针对考生家长的疑虑,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刘玉祥解释,视频监控不是贴身盯人,通过视频能看到考场全貌,而不能看到考卷,不会对正常考试的考生产生太大影响。“我们更强调考生的主观诚信,通过签署承诺书,让每一个考生了解考试规则,防止考生无意识的违规行为发生。”

  “考风考纪怎么严格都不为过,但老师、家长要引导考生以积极心态应对。”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教高三语文的杨老师认为,不断提高技防、物防水平是防范考试作弊的客观需要。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还未健全的现实情况下,学校、家长应引导考生正确看待高考规定,疏导紧张情绪,让考生放松心态,以积极的姿态走进考场。

  在江苏考生邵启航看来,轻松应考的关键是正确认识高考,“再严格的规定也只是对意图作弊的考生起作用。随着社会成才途径日趋多元,高考只是人生成功的道路之一,考生不应背负过重的压力。”

  科学选才,公平公正不只在考试环节

  最严格是为了最公正,教育专家认为,一方面,杜绝高考作弊,仅凭严格考风考纪远远不够,还应加大对考务人员的教育管理,进一步防堵漏洞;另一方面,高考包括报名、考试、招生、录取等多个环节,监管严规应覆盖考场内外,延伸到高考的每一个环节。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上海控江中学校长张群等表示,从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泄题等多起案例看,大规模的考试作弊多数与考务人员失职渎职、违法违规有关。杜绝高考作弊行为,除了严格考风考纪,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内部考务人员的监管,严惩监守自盗等行为,掐断泄题、漏题的源头。

  “严防严惩作弊行为只是阳光高考的第一步。”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张红霞教授说,针对当前高招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高校不能“视若无睹”,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管,主动从严查处相关违法违规问题。同时,高考招生过程应更加公开透明,严防权钱交易损害高考公平环境。

  “我认为,高招一系列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引入更有效的监督机制。”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随着异地高考开始试点、高校自主招生不断推进、高校录取向农村考生倾斜,我国高招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如何在公平公正基础上实现多元选才,是公众关心的焦点。破解这一难题,最关键的一条是公开透明,让公众和媒体参与监督,通过公示等手段让阳光照进高考的每一个环节。

  “高考改革既要压缩暗箱操作空间,也要促进科学选才,让有学习潜力有特长的考生脱颖而出。”上海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认为,在当前的高考招生录取政策框架内,学校严格按照分数“一把尺”衡量考生,难以充分选拔出符合学校人才培养需求的人才。在加强监管基础上,应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逐渐实现科学、多元选才。

  高考报名人数连续数年下滑录取比例走高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15万,比去年减少2%。自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最高峰时的1040万之后,这已是连续第四年出现下滑趋势。

  在全国高考报名总数减少的情况下,12个省(区、市)较去年增加,其中一半在西部地区。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报名人数占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比例,与前几年大致相同。

  近4年来,全国高考人数下降近140万,高考中“三放弃”,即放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报到现象日趋普遍。分析认为,造成报考人数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出生人口数的快速下降。另一原因,则是高中即赴海外留学者骤增。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持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2年将超43万人。

  另外,也有专家认为,部分学生认为现在上大学回报率太低,三本或者是高职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也不高,所以就选择放弃参加高考。

  1999年开始,中国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时至今日,为求学者提供了越来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考报名人数虽已连续数年下滑,但录取比例却呈大幅走高之势:2010年全国共有957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平均录取率为68.7%;2011年报考总数约为933万,全国平均录取率为72.3%;2012年915万人报名高考,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85万名,全国平均录取率为75%,比去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

  今年高考禁用繁体字、甲骨文、火星文答题

  繁体字、甲骨文、火星文、网络语言……近年,非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见诸考卷的事件屡见不鲜,有些考生也因此尝到不少甜头。

  四川考生黄蛉2009年用甲骨文写作高考语文作文而一鸣惊人,高考成绩平平的他却凭此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凭借甲骨文,他在两年内实现了从三本到一本的“两级跳”,得以在四川大学接受一对一教学。2010年江苏考生王云飞通篇用文言文兼冷僻古字写就语文作文,他在高考中显示出的扎实古文功底,使他赢得了东南大学抛出的橄榄枝,最终也获得了破格录取。

  据媒体报道,江苏等地几乎每年都有考生用古文答卷。考生们用此类别出心裁的方式吸引阅卷老师以谋取高分,这在之前也是极富争议性的话题。5月11日,教育部公布《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首次将“高考时,除外语科外,笔试一律用汉文字答卷”改为“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这意味着,考生以另类博出彩的答卷方式从今年起或许将被“彻底封杀”。

  有些舆论认为这一规定扼杀了部分考生古汉语创作激情的迸发,扼杀了丰富多彩的文字表达;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样规定更有利于保证高考公平性。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微博)更进一步表示,从评分操作看,目前这一规定还太粗放,需要进一步加以细化。

  历史回眸:中国高考制度建立60周年

  今年是恢复高考35周年。但其实中国的高考制度建立于1952年,已经走过60个年头,期间有过反复和中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日前在媒体发表文章,回顾了高考六十年的历史。

  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规定所有高等学校实行统一招生考试。这是在前两年分区联考和统考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采取的重大改革。

  1952年8月15至17日,举行了中国招生考试史上第一次高考。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个单位时间考两科,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国语(俄、英)每个考生必须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

  17日安排加试笔试和术科。报考文法财经等院校或系,政、国、外、史四科分数之和占60%,数、理、化、生四科分数占40%;理工农医等院校或系采计分数的科目比例则正好相反。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各大行政区招生委员会组织考试、评卷。

  从此,统一招生考试的方式直至1966年。1977年12月,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570万名应考者走进考场。

  刘海峰的文章说,高考制度的建立,部分是受传统文化中大一统观念的影响和抗战初期统一招考的启示,部分是由于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从分散走向联合,以达到高效、公平和具有可比性。1952年中国建立高考制度,在世界各国中最早主要采用统一考试成绩来录取高校新生,是世界高校招生考试史上的一大创举。

[来源:环球网] [作者:] [编辑:聂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