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开幕式上作主旨发言。徐相华摄影
中新网7月17日电 据气象局网站消息,日前,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国光出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会议作主旨发言,郑国光指出,中国气象局所属的2419个国家气象站已全部实现观测自动化,建成了覆盖全国85%以上乡镇的33000多个自动气象站。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区域和全球气候研究计划和优先领域研讨会”和“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第33次会议”于7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国光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发言。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宇如聪参加了今天的会议。
郑国光在发言中说,气候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气候研究是有效开展气候业务、气候服务、推动气候知识和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广泛应用的科学基础。WCRP组织实施的“平流层过程及其在气候中的作用”(SPARC)、“气候变率及其可预报性研究”(CLIVAR)、“全球能量与水循环试验”(GEWEX)和“气候与冰冻圈”(CliC)等一系列计划和行动提高了人们对气候系统的认识,推进了气候信息服务,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相信这次会议将有助于深化国际社会对气候及气候变化的理解,推动气候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郑国光表示,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内其他机构,已初步建成了以观测大气、海洋和陆地基本气候变量为主的中国气候观测系统,中国气象局所属的2419个国家气象站已全部实现观测自动化,建成了覆盖全国85%以上乡镇的33000多个自动气象站,建成了172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实现了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极轨气象卫星成功换代。此外,还建立了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6个区域大气本底站,建立了风能、太阳能资源专业观测网。目前中国的气候服务产品涵盖气候监测诊断、气候预测预估、气候影响评价、气候资源开发、气候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气候服务范围涉及经济的多个领域,例如,农业防灾减灾、防汛抗旱、台风防御、交通、疾病控制、森林和草原防火等。气候服务在中国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取得了明显的减灾成果和经济社会效益。
郑国光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气候知识和气候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满足各种需求的挑战更大,需要不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中国气象局正在组织建设中国气候服务框架,旨在通过提供有效的气候信息,管理和降低气候风险,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中国气象局还专门制定了未来五年的气候研究计划。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