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在晋卿岛海域开展深海网箱养殖本报记者刘孙谋摄(资料图)
海南大学资深教授张本在24年中走遍了三沙的每一个岛礁,创造了大量科研成果。2008-2009年,他参加西沙群岛综合考察队,之后根据综合考察的结果,提出建设“西沙群岛生态经济区”的建议。
张本教授是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名誉院长,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主,身兼省海洋文化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建议一
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
张本教授指出,西沙群岛的岛屿由于孤悬外海,地处热带,温度较高,海流和风浪的影响较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良性循环一旦遭受破坏,生态修复时间较长;海岛面积较小,岛上植被种类相对比较单调,岛屿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生态与环境都需要加强保护。西沙群岛有着丰富的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生物药物、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油气资源,但由于未能科学开发和规模化开发,经济相当地落后。建设西沙群岛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西沙群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西沙群岛综合开发的新模式等。
张本教授建议,建设“西沙群岛生态经济区”,首先是加强珊瑚礁的保护管理,制止岛礁滥捕。其次,是研发珊瑚礁修复技术。针对西沙群岛珊瑚礁人为损毁、特色海洋生物资源破坏和珊瑚敌害长棘海星及病原微生物危害严重,亟需研究珊瑚礁生态恢复技术、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技术和珊瑚病敌害防控技术等重大问题。并开展珊瑚礁结构生态修复与造礁石珊瑚增殖、特色生物资源增殖与珊瑚病敌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进行珊瑚礁生态增殖修复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恢复和珊瑚礁特色生物资源的生态增殖。
建议二
发展生态渔业与水产增养殖
张本教授指出,西沙群岛是我国主要热带渔场,有记录的珍稀或重要种类甚多,是我国珊瑚礁鱼类、贝类、甲壳类、棘皮类、爬行类等经济渔业生物的聚集地,如“海龟之王”棱皮龟、“海参之王”梅花参以及玳瑁、虎斑宝贝、冠螺、大珠母贝、大砗磲和鹦鹉螺等珍稀海洋物种在我国只有在西沙群岛及以南海域才有分布,我国绝大多数的海参、龙虾等高经济价值渔业生物物种主要分布在西沙群岛海域。
张本教授建议,首先是发展生态渔业与增殖高新技术,开拓渔业生态增殖新产业。第二是建设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大力补充恢复渔业资源。要大力发展渔业资源生物的就地人工繁殖与保育技术,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尽快补充与恢复渔业资源。应选择研发技术基础较好的代表种类,如海参、鲍鱼、珍珠贝等先行开展试验示范,并逐步扩大渔业资源补充恢复的品种范围和增殖放流的海域。通过人工补充恢复,促进西沙群岛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是兴建渔民生产生活设施,促进渔民转产专业。
建议三
开放开发西沙旅游
张本教授指出,西沙群岛的海洋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热带海岛资源丰富、独特、新奇、神秘,品位高,生态环境优良,能与世界的夏威夷、大堡礁、巴厘岛等著名海岛度假胜地相媲美,因此,开放开发西沙旅游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再次,开放开发西沙旅游也是保护珊瑚生态系统的必然选择,珊瑚礁是西沙的优势旅游资源,开放开发西沙旅游,可以有效引导渔民转业,杜绝渔民对西沙群岛的珊瑚礁及礁盘生物资源无组织、无秩序、无控制的掠夺性开发,从根本上解决西沙珊瑚礁生态的恢复和保护问题。建议将西沙开发建设成景点与生态相统一、人与自然相和谐、集海洋观光、科考、教育、探险、水上运动、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的旅游胜地,将是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一个亮点。
张本教授建议,以永兴岛和七连屿为试点发展岛礁特色观光旅游。永兴岛陆地面积较大,交通和生活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在西沙群岛中七连屿距离永兴岛最近,便于建设和管理。它们珊瑚礁资源与环境条件相对优越,较适宜于发展海洋观光、科考、潜水、探险、水上运动等观光旅游,可以建成以珊瑚礁观光、海洋运动、海洋探险、科学考察、海底潜水活动为主题的西沙珊瑚礁海洋旅游区。要规划开发岛礁原生态旅游,着力打造富含国际旅游要素的核心竞争力。实施西沙国家海洋公园与热带海岛生态旅游区同步建设方案。
建议四
开发绿色能源发展低碳经济
张本教授指出,西沙群岛的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绿色能源储量相当丰富,尤其是太阳能、风能和海洋温差能,是近期西沙群岛比较适宜开发的绿色能源,但是目前这些可再生能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在西沙群岛开发绿色能源,发展低碳经济符合西沙的实际情况,对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发绿色能源还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
张本教授建议,建立热带海岛绿色能源开发示范基地,利用热带海岛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太阳能、风能和海洋温差能发电示范项目,推进海岛绿色能源建设,并与海水淡化相结合,建设海岛低碳生态经济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