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8月27日消息 记者从海南省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近年来该保护区科研人员及国内外科学家在保护区周边地区共记录到39种两栖动物,其中包括12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珍稀两栖动物,3种新纪录种。
近日,香港嘉道理农场与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家联合在《动物学杂志》上发表题为《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区系及属种海南新纪录》的论文。该论文称,鹦哥岭保护区及周边地区至今共记录到39种两栖动物,包括1种有尾类,38种无尾类。其中包括海南首次发现的属种新纪录小姬蛙属的德力小姬蛙和新纪录种马来棱皮树蛙和鹦哥岭树蛙。另外,还采集到2个待定种,分别为小蟾属物种和一种大型的棱皮树蛙属物种,但需要进一步研究鉴定。
据该论文作者之一、鹦哥岭保护区副站长陈辈乐博士介绍,鹦哥岭地区至今共记录到的两栖动物占海南两栖动物总物种数的88.6%;海南特有种共13种,鹦哥岭已经记录到其中的11种,即海南疣螈、海南拟髭蟾、鳞皮小蟾、海南湍蛙、小湍蛙、脆皮大头蛙、细刺水蛙、鸭嘴竹叶蛙、海南溪树蛙、海南水树蛙及鹦哥岭树蛙。这些动物由于大量捕捉,在海南其他很多地方数量已逐渐变得稀少,但广泛分布于鹦哥岭的大小山溪。
此外,这些物种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有12种,其中4种即海南疣螈、鳞皮小蟾、海南湍蛙和眼斑水树蛙为濒危种;海南拟髭蟾、小湍蛙、脆皮大头蛙、细刺水蛙、海南臭蛙、鸭嘴竹叶蛙、海南溪树蛙、鹦哥岭树蛙8种则为易危种。被列入最新出版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共10种,包括濒危的有海南疣螈、鳞皮小蟾、海南湍蛙、眼斑水树蛙共4种,易危的有海南拟髭蟾、虎纹蛙、细刺水蛙、脆皮大头蛙。
陈辈乐认为,鹦哥岭面积仅约500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陆地面积不足1.5%,却拥有39种两栖类动物,占海南岛两栖类总物种数的88.6%,此地区对海南两栖动物多样性的保护价值显而易见。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