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街上富有“椰”味的街头雕塑。(作者:张茂)
海口网8月27日消息 海南骑楼保护、改造与开发已经成为时下的热点话题,并总是伴随着反对与赞成的两种声音。但无论如何,骑楼保护、改造与开发已经成为政府与社会的共识。
已接近尾声的文昌文南老街改造为海南骑楼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以文昌历史文化为依托,在保留原有骑楼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围绕“文化、博览、商业、旅游”为总体定位,挖掘地方特色,并以本土的手工艺品、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文化为主,整合现有资源,打造传统和现代相融、商业与文化结合,旅游和休闲功能兼具的特色街区——“南洋风情街”。
文昌市文城镇文南老街的改造已经接近尾声。8月20日,徜徉在面貌一新的文南老街,一系列栩栩如生的铜像吸引了过往行人的眼球。雕塑的内容是:一位文昌少年下南洋“去番”打工,在国外经历各种磨难后衣锦还乡。30多个人物刻画得十分生动传神,场景选择不但有华侨之乡的“侨”味,也有椰子之乡的“椰”味,还有文昌鸡味:幼年时吃椰子、卖椰子、种椰子,少年背井离乡下南洋,谋生打拼创家业,打响海南鸡饭品牌,事业成功荣归故里。
在文南街望城段,已经完工的文南街门楼上有“文南老街”的中英文标识,完成外墙立面改造、南洋风格的骑楼,也别有一番风味。底楼为开敞的柱廊,柱子外表大多带有简单的阴刻中式框纹,二楼则是极其纷繁的窗楣,壁柱上篆刻着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浮雕花饰。顶端女儿墙当属骑楼最美部位,条条波浪般的天际线多姿多彩。
文城里的“南京路”
文南街之于文城,如同南京路之于上海,中山路之于广州,中山路、博爱路之于海口。文昌人对文南街有着不解的情结,“去番”返乡的华侨都要到此一游以了却怀旧念乡之情。
古文城自明代隆庆六年(1752年)建城于现址,历经四百余年兴衰。清末民初,文城城区才从旧学宫城内的古城区渐渐发展至文昌河两岸,当时称“便民街”,也叫“下市”,后改名“文南街”。
据文昌文化研究会的林鸿平介绍,这一时期文昌受西方文化影响,近代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融、新老并存阶段。街道两旁的店铺在外观造型上,借鉴西方建筑艺术,结合传统风格建成了中西合璧的骑楼。文南街的多数骑楼建设与海外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这些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即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林鸿平说,文城人不会忘记,解放后我国北影、长影、上影、珠影等多家电影制片厂,均选择这文南街做为外景拍摄地,摄制了反映近现代题材电影,如《海外赤子》、《情天恨海》、《天涯怪客》和《台湾人的根》等十余部电影。
建街80余年,文南街曾是文城最为繁华的商业街,旧时文昌有句俗话:“不逛文南街就不算逛文城”。如今的文南街,在文城激烈的商场竞争中,其商业地位依然。
76岁的文昌老作家谭显波说,这一公里长、300间商铺的文南街,承载了文昌华侨之乡的文化历史价值,也承载了众多海外文昌人的情感价值,文昌华侨有着浓厚的乡情观念,下南洋谋生,不带妻室,不背祖宗牌,两手空空而去,只要有积存就回家省亲团聚,投资置业,年老了还乡安度晚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