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在这个中原小镇安家两年来,像一只巨大的饕餮,不停歇地招工,目前仍处于“缺工”状态。
8月22日这天,在枣园村富士康生活区内,写有“富士康招募面试中心”的门店一溜排开,当场报名、当场面试、当天体检的醒目标识,被重点突出出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应聘者的身份走进一家招募中心,负责人热情地迎了上来,“现在主要招聘的是普工,待遇还是比较诱人的,你可以考虑一下。”
桌上放着一张纸,上面写满了当天所要面试的人员,名字后面的身份证信息显示,他们大都出生在1990年左右。
屋子另一侧,一排桌子后,坐着四位年轻的面试官,应聘者填完基本的报名信息后,就由这四位面试官审查进厂资格,“当然就走个流程,基本上都会通过。”上述招募中心负责人表示。
“现在富士康比较缺人,所以招聘年龄从以前的35岁放宽到45岁,最小的为16岁。”招募中心负责人称,“尤其是,以前进富士康还要求一些形体测试等,现在都没有了这一块。”
据了解,这些招募中心,其招募的岗位工种基本上都为“普工”,月基本工资1550元,正常工作8个小时,但大多数时候有两个小时的加班。
在做了详细介绍后,前述招募中心负责人催记者赶紧报名,“等到下午1点,就有专门的汽车过来接人,然后下午就可以分宿舍了。”
一年前,孟庄镇肖庄村的常虹和另外的同伴一起,就是这样进入富士康的,“我的很多同学现在都在富士康工作,虽然加班很辛苦,但走一步算一步。”他说。
对于他们来说,在富士康工作,看重的还是离家近这个优势,每个早晨他会告别父母,坐一段公交车开始每天的生活,“在别的城市,那种漂泊感很强烈。”
有社科专家指出,“河南省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增强,农村劳动力也在追求就业成本降低,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门口就业。”
枣乡,渐去的辉煌
在新郑市下辖的十多个乡镇里,孟庄镇因种植红枣而显得另类。
一排低矮灰旧的店铺前,柏油马路逶迤北去;白杨树下,一滩泛黄的积水被来去的三轮车扰了宁静;几辆面包车,敞开着车门,孤零零停在路边。
站在坑洼不平的街边,张建对记者说,“这周边的几个乡镇,就孟庄发展慢些。”一辆架着大喇叭的汽车疾驰而过,留下某品牌电动车的宣传语,余音不绝。张健说,家里种了4亩地的枣,今年都没管,地里草很高。
“这里好多年没什么变化。”街上一家美发屋的老板说。
穿过几条街道,一栋二层小楼被落日余晖染上了金黄色,门上方是一条长长的黑板,用白漆刷上了“新郑县食杂果品商行”字样。落款显示,时间还定格在上世纪80年代末。
孟庄的政府官网上,在介绍“今日孟庄”的时候说,“这里实在是一个好地方。”后面附上的43张照片中,除了提到镇上最漂亮的镇政府大楼,还有各种关于红枣的图片记录。末了,该文真诚地说,“图片和现场相比自然是相差甚远啦。”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这个镇子对外有张响当当的名片——枣。这里的北温带大陆性温润气候以及沙壤土等自然条件,让鸡心枣的成长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栗元史村,位于孟庄镇西南方,有一座占地680多亩的 “黄帝古枣园”,相传为轩辕黄帝带领群臣栽植枣树的地方,至今仍有树龄500年以上的枣树568棵。
张建的家在孟庄镇肖庄村,这个1000多人的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枣树,树下种着花生,那时节基本上都是地上有红枣,地下有花生。”他说得抑扬顿挫,语间陶醉。
在一家名为 “大枣技术服务部”的小店内,专卖“枣中宝”(用于膨大果实)等农药的张女士说,以前人们都在家打理枣树,农药需求很大,所以生意很好。
镇子街头,还矗立着一块“中华枣乡风情游暨红枣文化节”的广告牌,显示着当地以红枣相关产业为经济支柱的过去。
孟庄镇官网上一组数据是,该镇现有枣林7.2万亩,枣树190多万株,年产红枣1500万公斤,培育有“好想你”、“枣之礼”等知名品牌,红枣产业化体系已经形成。
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红枣带来的种种利益。“过去,这是我们生活的主要来源。”栗元史村一位村民说。但他们没有想到,富士康的到来,像另一份“大礼”从天而降,不仅改变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