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云南贵州交界发生的5.7级地震打破了周末的平静。据中国民政部发布的灾情,截至9月9日10时,此次地震已造成81人死亡,821人受伤,70多万人受灾。
相比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这一次的伤亡和损失并不那么令人震撼,但每一个生命的戛然而止都令人叹惋和遗憾,尤其是在这种无法预见的天灾面前。
从此次救灾工作的整体来看,参与救援的各相关部门和人员该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显得紧张而有序。地震发生,国家主席胡锦涛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关方面迅速组织力量投入抗震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温家宝总理急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紧急调运救灾帐篷、棉被和棉大衣;中央财政拨付云南省地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资金10.5亿元,用于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过渡性生活救助、向因灾死亡人员家属发放抚慰金及倒损住房恢复重建等;国土资源系统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派专家组赶赴现场,开展抢险救灾和次生地质灾害排查,加强预警监测;安监总局组织地震灾区邻近的23支矿山救援队伍携带专业救援装备投入救灾工作;卫生部派出第一批专家组;民航总局要求全行业做好抗震救灾运输保障工作;相邻地区的驰援也陆续到位。
这一切,似曾相识。
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之后,如何迅速有效救灾,灾难教给了我们很多。灾难可怕,灾难发生后无序、慌乱的救援更可怕。今天,在灾难面前,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更多的从容和有序,各方各尽其力、各司其职,纷纷启动应急预案,协调救援力量,这对于救助灾区群众、减少灾区损失、稳定灾区群众情绪和秩序而言,意义重大。
同样,在灾区,也不再是“等靠要”,而是全力以赴自救。居民用电已全部恢复,灾区通讯已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灾区菜价基本稳定……无论企业、个人,都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为救灾尽着一份力。
这份沉着来之不易,它得益于经历多年历次灾害,我们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与教训。
为了挽救更多生命、避免更大损失,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每一次救灾的经验和教训,使其成为一笔防灾救灾的财富,一笔社会管理的财富。
具体到此次云南昭通彝良的地震,比如,媒体报道称,此次地震的遇难者多数是被石头砸死,这是因为当地多为山区地形,且山势陡峭,余震不断导致山体落石的次生地质灾害。那么,针对不同的地势地形,救灾的预案和举措是否该有不同?再比如,云南地震局相关负责人在解释震级不大,伤亡损失不小的问题时称,当地一些房屋抗震性能偏弱,部分房屋基本没有承重结构是重要原因之一。那么,灾区重建时显然应该把房屋的承重能力、抗震效果作为首要因素考量。
这次发生在云南的地震对其他省份来说,同样有值得反思和借鉴的东西。比如,同为山区的省份是否也该根据自己的地形地势,做些有针对性的防灾救灾预案和准备?房屋承重能力不强的地区是否也该考虑采取措施加固房屋?
珍惜我们从灾害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并且在实践中,一步步完善我们的救灾防灾体系。只有这样,在不可预知的灾难降临之时,我们才能更多一份从容,更多一份生机,更少一份损失与痛苦。
灾难随时都会再来,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竭尽全力把防灾救灾网织得更密,把灾难可能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