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疏导交通本不该成为专利
来源: 燕赵晚报 作者: 时间:2012-09-24 11:11
下班高峰期,成都九眼桥南侧往致民路段交通拥堵,一位老外站到路中央开始疏导交通。网友用微博记录下这一幕,希望通过网友找到这个热心人。(9月23日《华西都市报》)
这本是很小的一个细节,但在我们的城市却是一个很罕见的场景。或许,外国人的身份让其行为更加显现,但更重要的是,“疏导交通这样的事对他来说是件小事”的行为习惯,才是当下社会稀缺的资源。“应该帮忙”不仅是一种个体品质,更是一个强大的社会应有的基本状态。比如,2011年在福州,一位外国大叔站在斑马线前双手摆出太极拳造型,将过往车辆拦下,示意路人赶紧过街。再比如,英国人威廉·林赛十年前在雁栖镇建立长城环保组织,吸纳6名当地村民定期到长城上捡拾垃圾。
疏通交通、清理垃圾的行为完全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将社会事当成自己的事,并主动参与,才是真正的公民意识,也才是社会强势的表现。洋人与国人这种迥然不同的表现,恰是我们社会机制孱弱的表现。因为在权力主导一切的情况下,社会个体变得麻木而自私,不但未能成为规则的维护者,而是反向而行。
道德的下滑,规则的破坏,其实是社会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社会自律和自治机制失灵的原因所致。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就在于社会建设,个体权利得到尊重与有效体现,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得到激发,那么“应当帮忙”才会成为一种行为自觉。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