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志愿者到农民工学校支教。(记者 陈元才 摄)
海口网9月25日消息(记者 彭桐)十年风雨兼程,海口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建设全市人民的幸福家园。
十年开拓奋进,海口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准,不断超越昨天并超越期待。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力度,海口让居民成为公共设施项目的最大受益者;不断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海口基本实现低保、医保、养老保险“应保尽保”……
十年来,海口市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点点滴滴的小幸福,生活在美好而有尊严的大幸福之中。
共同愿望:民生优先发展 一以贯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改善民生,一直是海口践行以人为本的重要课题。
“今后五年,海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重大机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快城市转型发展,建设人民幸福家园。”———在今年1月举行的海口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辞指出要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
海口建设幸福家园的脚步越走越坚定。十年来,海口在跨越式发展中,改善民生的话题从未间断过。市委、市政府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反复提及与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
从海口第十一次党代会“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愿景,到海口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强调“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再到海口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坚持“用情用心用力改善民生”的实践。贯彻民生优先发展的理念,始终是海口执政为民把握的一条“黄金法则”。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那年,陈辞指出:“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从来就不矛盾,我们追求发展,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民生!”“海口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省会中心城市,不但要让游客满意,更要让市民‘得意’,让生活其中的每一分子都有实实在在的踏实感和幸福感!”
海口市长冀文林走马上任后,掷地有声地说:“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初衷和归宿。”
海口市委市政府明白:只有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使百姓生活更加富裕安康,幸福指数逐步提高,市民才更加文明,社会才更加稳定,建设最精最美省会城市的最终目标才能够实现。
基于这种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海口始终坚持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转化为保民生的各项具体措施,从大笔投放的真金白银中,可看出海口改善民生的决心从未动摇。
“十一五”期间,在财政蛋糕小和财力紧张情况下,海口政府仍将每年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五年累计投入250多亿元,“小财政办出了大民生”。
老太太幸福地笑了。(记者 陈元才 摄)
共同担当:为民排忧解难 彰显和谐
民生问题千头万绪,涉及面广。有了好的理念,该如何付诸行动?海口市委、市政府的共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以人为本的核心,从九大民生问题中,抓住老百姓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加以解决。
今年7月1日“问政海口”上线,海南出现第一个网络问政平台。8月20日,冀文林作为第一位嘉宾做客《问政会客厅》,与网民在线交流,听取民意,解决社会热点难题。
近年来,为使决策更科学化,海口四套领导班子,十分注重深入调研和听取社情民意,通过多渠道了解真实情况,让公正而有力的手将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摆在政府的议事日程上,切实解决“民之忧”。
2008年,学位紧张是海口教育凸现的一大难题。海口巧用加减除法,先后投入近3亿元,主动破解府城等地区学位紧缺难题,不再挤着上课的孩子感觉“连空气都新鲜不少”。
2009年,国家规定的经济适用房保障对象还是低收入家庭,当年的海口市委理论研讨会却响亮地提出“让无产者有房住,让中产者买得起房”。此后,保障房保民生成政府工作重头戏。“十一五”,海口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共建成廉租房和经适房3.1万多套。
羊山地区最大的民生问题喝水难解决后,政府新目标让这里的农民喝上了优质水、放心水;乡村公路建设的目标“村村通”的目标实现后,硬化工程又早已使许多尘土路变成了水泥路……
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必须正视的是:资源环境代价沉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公共基础服务跟不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就在改革进入关键阶段时,海口也有了新的思考命题:城市超常发展,如何不损害老百姓的利益,不埋下各种隐患?
2008年10月,海口完成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课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和谐成本》,找到城市发展进程与保障广大群众合法利益的平衡点。海口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大胆创新,不再只考虑支付项目本身的造价成本,还充分考虑解决民生问题这一和谐成本,众多公共工程成为人民群众受益的民生工程。
玉沙村改造,政府免收4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投入10多亿元用于道路、学校和安置房建设,做到每户村民拥有一套安置住房、一个商业铺面和一笔现金收入。海甸溪北岸的拆迁同样充分考虑了不同群体的经济业态,给有特殊需求的群体提供发展的条件。朱云路和镇海村等改造,政府也是主动支付和谐成本。
这种付出,换来的是城市品位的提升,当地居民的长远发展,以及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事实证明,海口近几年的旧城改造工作能够顺利推进,与政府努力让原居民共享改造成果密不可分。
也正是科学决策和这些“敢为先、善为新”的特区精神,让省会城市不断向前发展。
共同行动:惠民制度保障 百姓欢颜
民生问题是动态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民生问题也是渐进的,新的时期有新的诉求。
十年来,海口在不断改善城乡面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增加百姓生活舒适感的同时,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朝着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上努力,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这是海口民生事业的追求。正是为了这份追求,海口从低起点中奋力,向高标准冲刺。
从陵水而来拖着畸形身体的洪志功,曾在海口租房开“二元理发店”,去年3月成为海口民安小区住户。他只是该小区1100多家住户的缩影。海口整体性和制度化的民生保障举措,不断让更多的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成为受惠者。
孤残女孩李小玉从龙泉镇进城,2007年读小学和今年读初中,报名都没花一分钱。海口不断健全和创新保障机制,先后出台一系列减免优惠政策,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免费蛋糕越做越大,明年农村中职生免学费,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也正在探索之中。
海口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城市低保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从1995年的170元/月、2000年的80元/月,提高到2012年的390元/月和300元/月;农村60岁以上老人已能和城里人一样领取“退休金”,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还探索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企业人员养老金从2005年至今年人均共增加1311元;2011年,海口三项(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了191.6万人,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
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数字和覆盖面不断扩大,表明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强,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加快,城乡差距日益缩小,越来越多的海口人有了实实在在的踏实感和幸福感。十六大以来,是海口出台社会保障制度最多、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时期。惠民保障制度,使民生工作的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张张笑脸已盛开在“幸福的北岸”,政府在诸多民生方面已经做到了制度化、常态化。但追求不停步,为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海口正以富民为目标,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十二五”期间在全省率先健全现代保障体系,成为全省民生事业发展的首善之区。
改善民生大事记
2009年秋季,海口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城镇入学率均为100%;解决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免费就近入学问题,做到了“一个不丢、一个不漏、一个不少”。
2010年11月,海口市政府投资近8000万元对海港学校原校区进行全面改造重建。重建后的新校区按省一流学校标准进行配置,办学环境超过部分省市重点中学,新增700个初、高中学位。
2010年12月17日,颁布《海口市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打破城乡“二元化”管理模式,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从2011年起,不论城市农村居民,医疗救助封顶线一律为8000元,特重大疾病20000元。
2011年8月,海口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全面铺开,符合条件参保居民按不同档次每月可领148.05元至425.68元不等。
2011年秋季起,海口城区小学生免费乘坐公交车。取消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作业本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三免一补”(即免学费、免课本费、免作业本费,并对城区特困家庭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给予生活补助),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中小学生都享受到了免费教育。
2012年秋季起,率先在全省试点,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助学券制度,每生每年补助400元。3000万学前教育助学券的发放,永兴、东山等农村公办幼儿园的竣工,让农村孩子也能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平价、优质的公办学前教育。破解幼儿“入园贵”难题,惠及适龄儿童,减轻家长经济负担的序幕由此拉开。
2012年8月30日,工程建设总投资约39亿元、建设总工期约2年的海口市100万平方米生态安居工程(永和花园)正式开工。该项目是海口第一个招商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采用“限地价、竞房价”拍卖方式竞得土地,并以工程总承包模式建设保障性住房,开创保障性住房建设创新融资新局面。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