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10月11日消息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电子针灸网瘾戒除仪”“脑电波反馈网瘾戒除仪”这些构思新颖、设计精巧的发明专利是出自正在监狱改造的服刑人员之手。
王某,海南省琼山监狱服刑人员。他发明的“电子针灸网瘾戒除仪”“脑电波反馈网瘾戒除仪”“脑电波反馈心理干预治疗仪”“电子针灸戒烟仪”“利用手机监测人体生理指标的装置”“音乐播放器及电波按摩装置”“移动终端及电波按摩装置”等技术创新,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六项实用新型专利。
据了解, 2008年9月2日,因合同诈骗领刑的王某进入新犯训练基地,接受为期3个月的入监教育。在协助警官统计其所在班级的服刑人员基本情况时发现,74人中竟有22人有吸毒史,而且吸毒是他们犯罪或重复犯罪的主要原因;还有7人因抢劫而获刑的未成年服刑人员是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辍学,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王某通过和这些人的零距离接触,使他对毒品和网瘾的社会危害有了直观的认识,并由此萌生了研究成瘾性行为的想法,他想,如果发明一种能抑制毒瘾和网瘾产品,就能减少这类犯罪的发生,其社会意义不可估量。
2008年12月1日,王某被分流到琼山监狱服刑。入监后,他一度消沉,认为这辈子没什么希望了,悔恨的过去和忧虑的未来使他寝食难安。想到漫长的刑期、夭折的事业、年过六旬的母亲、辍学的儿子、还有看不到光明的未来,他就被自己折磨得六神无主,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虽能遵规守纪,但情绪极度低落,他说:“那是一段行尸走肉的日子……”
海南省琼山监狱的相关负责人10月10日向记者介绍说,监区掌握了他的消极表现,在一次例行的谈话中,监区领导指出了他的思想问题,并以真实的事例对其进行耐心的启发引导,还向他推荐一本记述服刑人员新生之路的纪实文集《圣洁的回归》。王某从书中主人公感人的故事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特别是一篇题为《监狱培养出的发明家》中李某的事迹对他震动很大。“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他一遍又一遍地激励自己。
在警官的帮教、鼓励下,王某逐渐确立了“努力改造,用实际行动赎罪,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社会做贡献”的改造信念,制定了明确的改造目标和行动计划。
在监狱内搞发明创造,面临的困难很多。由于缺乏资料和实验条件,研究工作很长时间停滞不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王某也曾经灰心丧气,甚至一度有放弃的打算。监区民警了解到他的想法后,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监区和教育科为他提供研究用书籍30余册,并为其收集了大量研究用资料。王某从民警一次次的帮助和鼓励中获得了巨大的动力,先后系统研读了《心理医生》《生物反馈技术》《催眠疗法》《针灸学》《新产品设计与营销》等专业书籍和《中国发明与专利》《发明与创新》等专业期刊,利用自己熟悉的生物反馈技术、电波治疗技术和他在公司期间开发经营医疗器械的经验,虚心向他人请教有关专业知识,提出创意、机理论证和反复修改、完善技术方案,进行发明创造。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打击,考验着他的意志和决心。2009年5月,他终于完成了6项产品的设计,经监狱有关部门审查许可后,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申请。6月底,收到了6个产品的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上述发明获得成功受理后,王某再接再厉,在2010年又完成了6个新产品技术方案,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某共申请专利12项,其中7项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