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重遇阻的情况下,中国应‘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IMF和世界银行方面寻求更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进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鼓励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减少新兴经济体对外汇储备的依赖。”
——梅新育
10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年会在东京闭会。原定在年会上完成的IMF份额改革,因一些成员国“拖沓”,徒生枝节。
美国就是这次份额改革的最大不定因素。美联储前经济学家鲁曼认为,“如果罗姆尼获胜,改革并不会是新政府的最优先考虑问题,而如果奥巴马连任,其对IMF的政策将维持此前的一贯性。”
美国大选形势逼人,加之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益博弈,欧洲、日本等国借机表达不满,IMF份额改革或好事多磨。
美国拦路
IMF的表决机制分为三种模式,51%简单多数、70%特别多数和85%特别多数三种比例通过,其中重大问题必须取得85%的特别多数票。截至目前,已经由占据78.4%份额的113个成员国批准了改革方案,还有包括美国在内的75个国家没有批准。IMF最大股东美国目前占有16.74%的第一投票权,并且是一票否决权。而由于涉及增资,IMF的改革方案需要获得美国国会的批准,美国方面表示,目前正在选举期,决定暂时不提交任何新的法案。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调整IMF份额是“美国请客,欧日买单”,由于份额将被调低,这一改革已经引起欧洲、日本的不满,在美国大选期间,这一问题容易产生政治化,被诟病为牺牲盟友利益,因此奥巴马政权并不敢轻易行动。
而除了大选因素,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亦对新制度推行形成掣肘。日媒分析称,更深刻的背景在于美国对提高新兴国家,尤其是大幅提高中国在IMF的份额持谨慎态度。
阻力仍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IMF份额改革的另一项关键点是对份额公式的重估,而目前成员国之间对此的观点差异依旧很大。
现行份额公式是包括以下变量的加权平均值:GDP(权重为50%)、开放度(主要是衡量经常项目收支总和)(30%)、经济波动性(经常项目收入和资本净流动的波动度)(15%),以及国际储备(5%)。公式还包括一个“压缩因子”(0.95),用来缩小成员国计算份额的离散程度。这一计算公式造成了份额与成员国经济实力不符的现象。因此,尽管中国的GDP规模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由于GDP权重仅占份额公式的一半,中国并不能立刻成为IMF份额第二大国家。
早在IMF开始制定此轮方案之初,简化计算公式的呼声就已经出现,增加份额公式中GDP的权重将有助于增加中国份额。根据IMF于10月9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董事会重申GDP应该继续在份额公式中拥有最大权重。不过仍有“几位”董事不愿增加GDP权重。按照IMF的计划,对这一公式的全面检查将于2013年1月结束,第15次份额总检查将于2014年1月之前结束。
大势所趋
IMF一般每五年会对份额进行一次总检查来评估其资金是否充足,并根据世界经济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份额调整。自成立以来,IMF共对份额进行了14次总检查和2次临时检查,并作出了10次份额调整。随着新兴市场的力量逐渐凸显,其要求提高在世界金融机构话语权的呼声也被重视。此次份额改革旨在提高新兴经济体话语权,被视为是IMF成立67年以来最根本的改革。
10月12日,IMF总裁拉加德就IMF改革表示,“若能再获得一到两个国家的赞成就能实现。终点近在眼前。”此言意在催促迟迟未完成国内赞成手续的美国尽快拿出应对措施。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13日在会议公报中重申这些重要改革生效的紧迫性,呼吁尚未完成必要步骤的成员国尽快采取行动。
俄罗斯财政部长安东·西卢安诺夫10月13日表态称,俄罗斯明年将作为“20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推动IMF份额改革如期实现。在重新分配份额后,金砖国家将全部跻身前十名,俄罗斯将名列第九。
梅新育表示,IMF份额调整是大势所趋,肯定会进行,但无论如何,美国的一票否决权不会改变。他表示,提高新兴经济体份额实际主要是提高中国的份额,其他新兴经济体从经济体量来看仍是此次改革的“陪衬”。目前多重遇阻的情况下,中国应“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IMF和世界银行方面寻求更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进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鼓励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减少新兴经济体对外汇储备的依赖,满足亚洲自身的需要。
据悉,这一方面已经出现重要进展,东盟与中日韩于2000年达成清迈多边化协议,并于2009年建立了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基金,其中80%与IMF挂钩,受其贷款条件限制。鉴于中国对此计划的积极性,加上中国目前在所有参与成员中财力最为雄厚,如果亚洲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中国方面在委派总裁人选方面的话语权,也就相对较其他成员来得更大。2011年一度有消息称亚洲版货币基金组织首任领导由中国人出任。不过目前由于中日领土争端,有关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事宜暂时被搁置。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